那么 , 拉尼娜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厄尔尼诺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增暖、信风的减弱相联系 , 而拉尼娜却与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度变冷、信风的增强相关联 。 因此 , 实际上拉尼娜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 信风 , 是指低气中从热带地区刮向赤道地区的行风 , 在北半球被称为“东北信风” , 南半球被称为“东南信风” , 很久很久以前住在南美洲的西班牙人 , 利用这恒定的偏东风航行到东南亚开展商务活动 。 因此 , 信风又名贸易风 。
海洋表层的运动主要受海表面风的牵制 。 信风的存在使得大量暖水被吹送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区 , 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暖水被刮走 , 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进行补充 , 赤道东太平洋海温比西太平洋明显偏低 。 当信风加强时 , 赤道东太平洋深层海水上翻现象更加剧烈 , 导致海表温度异常偏低 , 使得气流在赤道太平洋东部下沉 , 而气流在西部的上升运动更为加剧 , 有利于信风加强 , 这进一步加剧赤道东太平洋冷水发展 , 引发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
拉尼娜同样对气候有影响 。 拉尼娜与厄尔尼诺性格相反 , 随着厄尔尼诺的消失 , 拉尼娜的到来 , 全球许多地区的天气与气候灾害也将发生转变 。 总体说来 , 拉尼娜并非性情十分温和 , 它也将可能给全球许多地区带来灾害 , 其气候影响与厄尔尼诺大致相反 , 但其强度和影响程度不如厄尔尼诺 。 拉尼娜为西班牙语“小女孩”的意思 , 用以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连续6个月低于常年0.5℃以上)的现象 。 可见 , 拉尼娜的定义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 , 故也被称为“反厄尔尼诺” 。 拉尼娜常与厄尔尼诺交替出现 , 但其发生频率要低于厄尔尼诺 。 例如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仅发生了3次拉尼娜 , 是厄尔尼诺发生频率的一半 。 厄尔尼诺的发生机制正好相反 , 当赤道太平洋信风持续加强时 , 赤道东太平洋表面暖水被吹走 , 深层的冷水上翻作为补充 , 海表温度进一步变冷 , 从而形成拉尼娜 。 拉尼娜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大致与厄尔尼诺相反 , 但其影响程度和威力较厄尔尼诺要小 。 拉尼娜出现时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印度及非洲南部等地降雨偏多 , 在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阿根廷、赤道非洲、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 拉尼娜年 , 我国容易出现冷冬热夏 , 即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 , 夏季偏高 。 另外 , 在西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生成及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 , 拉尼娜年比常年多 。 什么是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水温异常降低的现象 , 正好与厄尔尼诺相反 , 所以也称反厄尔尼诺现象 。 从本世纪初到1992年期间 , 拉尼娜现象共发生了19次 , 大约每3年—5年发生一次 , 但也有时间间隔达10年以上的 。 拉尼娜多数是跟在厄尔尼诺之后出现的 , 前述19次拉尼娜现象 , 有12次发生在厄尔尼诺年的次年 。 与厄尔尼诺相比较 , 拉尼娜的发生次数相对较少 , 一次拉尼娜过程持续时间也相对较短 , 一般为几个月 , 极少出现跨年度的情况 , 19次拉尼娜现象中跨年度的仅一次 。 所以 , 拉尼娜发生的频率要比厄尔尼诺低 , 规模要比厄尔尼诺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