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海淘奶粉的好口碑、好销量受到监管考验而动摇 。 日前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今年10月未予准入的食品化妆品信息 , 泓乐乐博维、澳纽可、贝瑞可等4款问题奶粉被禁入境 , 而浙江监管部门抽查30多个海淘奶粉发现19个不符合国家标准 , 乳清蛋白不合格率高达63% 。
这边厢 , 曾经的畅销款如澳大利亚的奶粉代表贝拉米等 , 开始出现业绩低于预期;那边厢 , 不少巨头仍在加码布局中国市场 , 恒天然与中国银行签订了15亿等值货币授信 , 惠氏则抢滩孕产妇奶粉蓝海 , 洋奶粉境遇可谓“冰火两重天” 。
洋奶粉市场走到转折“路口”
洋奶粉的口碑销量风光不再 。 国家食药监总局、质检总局、海关总署等纷纷对进口食品加强全程监管 , 不少知名品牌在加严加密监测下“现了原形” , 多批次洋奶被检出各种问题而被拦在境外 。 “其中当然也包括鱼龙混杂的假洋品牌 。 现在跨境购非常流行 , 不少洋奶粉并非正规渠道进入市场 , 代购或部分海淘途径进来的奶粉有可能存在真假掺杂、不符合我国国标或是保质期快到等问题 。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本报采访人员 , 跨境购或海淘进来的奶粉或符合原产国标准 , 但一定不完全符合中国国标 。
有专家认为 , 海淘进入的洋奶粉不见得适合中国人体质 。 今年8月央视报道对19款热销海淘奶粉检测发现 , 其中8个样品的铁、碘、硒实测值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 , 样品不合格率达到42% 。 此外 , 还有抽检结果曾显示 , 个别品牌的样本有掺杂疑似植物蛋白 。 而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看待奶粉市场 , 不少洋奶粉逐渐褪去了“高大上”的光环 , 市场追逐洋奶粉热开始降温 。
“近年来大量涌入中国市场的洋奶粉已经走到了转折路口 , 奶粉新规要求国内外奶粉企业将实行统一注册管理 , 这意味着不少洋奶粉将因管理、监管门槛提高而告别中国市场 , 留下的基本都是市场份额稳固的一二线巨头 。 ”专家分析认为 。
乳业巨头不断加码中国市场
【海淘奶粉口碑动摇,洋奶粉境遇“冰火两重天”】乳业巨头也不敢懈怠 , 积极通过布局上游或新兴业务站稳脚跟 。 日前新西兰最大乳制品企业恒天然宣布与中国银行签订15亿元等值货币授信 。
采访人员获悉 , 虽然其仍是中国乳制品进口额最大的乳制品企业 , 但近年来却一直深耕本土化养殖生产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其能获得授信也是因其具备中国牧场资源 , 未来其将着力开展本土整合业务 。 该分析人士分析称:“恒天然深入布局中国牧场的巧妙之处在于 , 可以加快与中国整个乳制品产业的融合 , 最终成为中国乳制品产业的一部分 , 而不仅仅是做进口生意 。 ”
而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竞争加剧背景下 , 惠氏日前推出超高端孕产妇奶粉产品 , 欲复制其在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的成功路线 。
业界声音:孕产妇奶粉市场 仍处于培育阶段
对此 , 乳业专家宋亮表示;“相较于婴幼儿奶粉市场发展成熟 , 孕产妇奶粉市场仍处于消费者培育阶段 , 目前在售的很多都是非配方型产品 , 而该市场总体规模暂时还只有十个亿左右 , 未来发展空间将很大 。 ”不过 , 有行业观察人士分析认为 , 尽管入局试水企业不少 , 但目前市场销售仍有限 。 某品牌奶粉透露 , 孕妇奶粉在该公司销售占比和行业整体情况差不多 , 比例仅在5%左右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