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 , 作为首批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 , 美国百事公司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开始其植根中国持续经营的漫长旅程 。 这些年 , 百事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 , 如今中国已成为百事公司全球市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
“四十年来 , 百事始终践行‘植根中国、服务中国、携手中国’的承诺 。 未来 , 百事公司将持续投资中国市场 , 坚持长远可持续的发展战略 。 ”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执行官陈文渊这样表示 。
百事作为一家老牌饮料和休闲食品公司 ,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 , 本土化经营是其长期注重的发展策略 , 在生产、营销、产品布局等多方面的本土化经营也是百事赢得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 。
如今 , 中国饮料食品的消费规模和趋势都发生了巨变 。 艾媒咨询研究数据显示 , 2019年中国碳酸饮料产量达到1845万吨 , 市场规模849.6亿元 , 预计到2024年 , 中国碳酸饮料的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082.4亿元 。

文章插图
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市场营销官兼可持续负责人叶莉
随着Z世代逐渐成为消费主体、线上渠道对产品销售的影响力增强 , 消费品在中国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 值此百事公司植根中国40周年之际 , 我们和百事公司亚太区首席市场营销官兼可持续负责人叶莉探讨百事在中国的本土化策略、产品与渠道创新和未来的规划 , 她表示可持续发展将是百事未来聚焦的关键词 。
深圳起步 破冰中国市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 , 改革开放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 秉持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念 , 中国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 , 引进外资成为当时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 , 外企也迎来打开中国市场的黄金时期 。
改革开放初期 , 中国的经济仍处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之下 , 社会物质生产不足 , 国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偏低 , 但对快速消费品有着未被开发的潜在需求 。 对百事来说 , 这无疑是一片蓝海 。
1981年2月 , 百事公司和深圳罐头厂合作组建了深圳饮乐汽水厂 , 尽管有特区政策的保驾护航 , 但对于外资企业来说 , 相比于长期占据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的北京和上海 , 刚起步的深圳发展前景仍然充满了不确定性 , 因此北京和上海仍旧是外资企业进入中国的首选阵地 。
不同于大部分首批进入中国的外企 , 百事最终选择在深圳设立第一家在华工厂 。 对于这决策的最初动因 , 叶莉认为是时代的选择 。
一方面 , 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受到大量政策扶持 , 百事在考察市场的过程中得到深圳政府的大力支持;
另一方面 , 香港的百事业务发展较早 , 大中华区业务的管理团队大部分常驻香港 , 地理位置上的接近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
在组建合资企业的过程中 , 由于当时政策要求中方必须在合资企业中控股 , 但无论是百事的意向投资对象深圳罐头厂还是新成立的深圳经济特区 , 都无法承担100万美金的合作规模 , 于是百事迈出了中国本土化上的第一步 , “合作企业”应运而生 。
时任深圳市对外联络办公室副主任何耀提出 , 深圳罐头厂以土地、厂房、电力等作为出资 , 百事则负责引进两条全新的生产线 , 并提供50万美元的流动资金 , 共同组建“深圳市饮乐汽水厂” 。 值得一提的是 , 这种合作企业的模式随后被广泛应用于招商引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