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 加拿大跨境电商平台美波兰入驻中国 , 并于广州设立国内第一家体验店 , 加拿大市拿比本市贸易局主席鲍·郝顿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该跨境电商与加拿大本土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合作 , 而加拿大国内实行以卫生部、食品检验局为主体的三级管理体制 , 产出的食品均要先通过加拿大食品检验局CFIA或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FDA)质量认证 , 再由中国商品检验局检验入关后 , 才到达消费者手中在 , 在针对34个世界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进行的食品安全排名中 , 加拿大食品安全在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名列第一 。
假货借跨境电商变身“洋货”
据张毅观察 , 通常问题产品通过两种途径出现在跨境电商的平台上 , 一是通过个人去当地的市场直接购买的模式备货 , 这样的直营商家通常被称为“买手” , 买手有可能在当地买到假货带回国内;二是产品其实是在国内生产 , 只是贴上外国品牌标签 , 后一种情况比较常见 。 “在外国造假的成本要比购买正品高得多 , 且不说面临高额的造假处罚 , 背着假货从对方海关到我国海关就相当麻烦 , 而国内造假违法成本低 , 消费者很难辨别 。 ”张毅说 。
“溯源不是问题的关键 , 关键在于对跨境电商监管的缺失 。 ”张毅表示 , 通过线下渠道进口食品需要面临工商局、食药监不定期的抽检 , 而且还有各种资质限定 , 出现问题食品的几率低 , 但在线上就不一样了 , 国内还没有“网络食品销售许可证”这样的资质认定 , 加上网络的隐蔽性、在线办公地点的不稳定性 , 导致监管困难 , 查处难度大 。 很多跨境电商销售的产品 , 其实是国货“一日游”后的结果 , 尤其是化妆品、衣服等渠道背书而非产品本身背书的产品 , 更是造假重灾区 。
【国产假货摇身变洋货,跨境监管难在哪?】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2016年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含零售及B2B)整体交易规模达到6.3万亿 。 至2018年 , 中国进出口跨境电商整体交易规模预计将达到8.8万亿 。 2016年中国海淘用户规模达到0.41亿 , 跨境电商高速发展背后 , 消费者在海淘、跨境购过程遭遇假冒伪劣品的投诉近年数量也在直线上升 。 据广东省消协最新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 , 今年1月份全省共收到消费者投诉300宗 , 较去年同期上升4.90% , 家用电器、互联网服务类、日用商品投诉量分列前三 。 其中 , 有关团购服务、“海淘”商品等热门网络消费领域的投诉呈上升趋势 。
海淘遇假货 , 维权成本高
线上渠道监管的缺失也导致了消费者在退货过程中维权难的问题 。 日前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了《2016跨境进口电商平台用户格式条款审查报告》 , 报告指出多家跨境电商不履行“七日无条件退货” 。 海淘直邮模式下 , “七天无理由退货”为何这么难?庄帅表示 , 二次销售成本太高 , 部分买手是特意按买家需求购买的 , 可能只拿那么一件货 , 一旦退货可能就卖不出去了 , “而且跨境电商是国与国进行交易 , 而国家间的汇率是不断变化的 , 很有可能退货后卖家连本钱都亏了 。 ”庄帅指出 , 对“假货”的认定是买家和卖家发生纠纷的主要原因 , 因为监管环节难免有空白地带 , 产品本来是假货还是在物流过程中被更换为假货 , 很难说得清 。 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电子商务用户体验与投诉监测报告》(报告全文下载:)显示 , 2016年跨境网购投诉占比达11.52% , 远超2015年的投诉占比7.53% 。 其中 , 疑似售假、发货慢、客户服务等成为跨境网购的重点投诉问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