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假货摇身变洋货,跨境监管难在哪?

央视3·15晚会曝光日本核污染区食品借跨境电子商务渠道悄然入华 , 线上进口食品产地溯源问题引发了多方关注 , 不少日本进口食品网店纷纷晒出原产地证明以证“清白” 。
据艾媒咨询报告显示 , 2014年以来 , 中国跨境电商平台发展迅速 , 多家跨境电商平台得到资本青睐 , 截至去年11月 , 多数跨境电商平台最新一轮融资进入B轮及以上 , 已披露融资金额最高为1亿美元 , 海淘高速发展的背后伴随着问题产品的流入 , 业内专家指出 , “溯源难”只是部分跨境电商平台不愿投入高额成本的一个借口 , 更应该警惕的是 , 部分在“国内造假”的产品贴上外国品牌的标签 , 变身“洋货”借跨境电商平台销售 。
“溯源”定域尚待理清
实际上 , 我国溯源体系正在逐步完善 。 据省检验检疫局官网信息 , 今年3·15前 , 广东南沙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成了全国首个进出口商品全球质量溯源体系 。 消费者通过手机、网络查询进口商品上的“真知码” , 便可获得有关该商品的20项相关信息 , 若发现商品质量或其他问题 , 可通过广东“智检口岸”公共服务平台、APP应用、12365热线电话、邮件等多个渠道进行咨询或投诉 。 通过南沙有关方面开发的“CIQ溯源码” , 消费者便可查询到商品是从哪个保税仓发货 , 产品进入国内的流通变得可查证 。
无印良品的两款进口食品被央视“曝光”产自日本核污染区 , 后无印良品发布声明称此为误解 , 引起误解的原因是本公司所销售的进口食品日文标识上所标示的“贩壳者株式会社良品计画RD01东京都丰岛区东池袋4-26-3” , 而该信息为其母公司名称及其法定注册地址 , 并非所售进口食品的产地 , 由于标签不明产生的乌龙暴露出追溯系统建设过程所面临的难题 。
“食品不像标准产品一样可以规定规格和尺寸 , 如果产地没有在产品出厂时进行编码认证 , 靠流通时制定统一的标准比较困难 , 在全球分工的大背景下 , 现在所谓溯源定域不明 , 比如一件货物可能是美国的品牌 , 但工厂建在越南 , 源头并未界定是原产地、加工原料产地、管理地还是分销商 。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接受南方日报采访人员采访时表示 。
另一个导致产地不明的客观原因是标签信息不对称问题 。 “各国标签的产地、规格标识规则都不一样的 , 这十分考验执法人员的外语水平 , 执法人员未必都能看懂 , 即使看懂也未必能准确翻译 。 ”
关于进口食品的标签管理 , 去年公布的《广东省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三十七条明确要求 , 入网食品经营者销售的预包装食品应当有包装、标签和说明书 , 标签和说明书应当符合法律、法规以及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的要求 。 进口预包装食品应当有中文标签 , 还应当有中文说明书 。 然而在今年初出台的正式文件中却没有这项规定 , 据称原因是国家对此还没有明文规定 , 如果广东省先出台了这样的文件 , 在处罚时 , 很容易出现混乱 , 所以在正式稿中删除了 。 对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起草的《网络食品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 确实并未找到相关款项 。
“所谓的溯源难问题其实就是成本投入问题 , 在目前电商平台尚未盈利的情况下 , 没有几家跨境电商是愿意投入高成本去进行产品溯源 , 溯源难只是借口 。 ”艾媒咨询CEO张毅对南方日报采访人员表示 , 目前跨境电商平台的产品来源主要是发达国家 , 比如澳洲、美国、新西兰、日韩等 , 这些国家对食品的监管是非常严格的 , 无论是生产资质审核还是处罚体系 ,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 , 跨境电商上的食品还是有安全保障的 , 消费者不需过分忧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