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能力已经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是BAT大厂这几年的重要发展道路,不论是从增长,还是从提效角度来看,它都是势在必行的 。

文章插图
前段时间有不少读者问我一个问题,数字化医院与传统医院到底有什么区别,数字化给医疗带来了什么改变?是提高了就诊效率,还是接诊量的增长?它的建设价值如何体现?其实这些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前者折射的是医疗领域用户增长的大趋势问题,后者则是对2B企业是否会形成有效壁垒的质疑,其实这两个问题根源相通 。 就是数字化医疗到底改变了什么?
【数字医疗意味着什么?改变了什么?】在我看来,其实在医疗领域,到了产品所在的层级,搬用其它领域的成功产品策略,基本是用不了的 。 如果要说数字化可以广泛地、深入地影响着医疗行业的任何一个点,我就认为一定是它对医疗领域是有价值的 。 目前来看无论防疫码也好,疫情期间的远程医疗、线上咨询等等 。 我们已经看到了数字化所带来的改变 。
一、用户分割
目前对于数字化医疗的用户构成,一是医院;二是对于就医流程便捷以及医疗资源配置到位的患者用户;三是医疗信息化以及互联网医疗的企业 。
先从医院说起 。 在我看来,数字化医疗的主要战场是医院 。 因为医院的数据只会越来越多带着数据元剧增的属性、专业人工流失的属性,要知道医院的市场目标和触角是越来越广泛 。 实现大众化市场效应而采取的做法就是提效达到增长的效果,而提效的手段就是数字化 。
而这种数字化带来的变化就是用户分割 。
为什么说分割?
我们来看,在体检资源智能排队上线之前,我简单统计过一个体检机构的全年当日最大接待量500人,相当于能承接一个中型公司的年度体检 。 而上线之后,通过检查资源的实时匹配可以有效提升体检进程,每日的接诊量提高到800人次,对于不太想把时间大量消耗在就医过程里的用户,无疑是好评的 。
而另外的分割群体,就是不太适应数字化操作的用户 。 一个实例,我观察了在第一天同时开始体验数字化体检流程的用户里,最先产生反感的用户属于不太愿意学习新动作的用户;其次是吐槽交互细节问题而渐渐迷茫的人 。 但在我的观察里,这些用户也会被机构慢慢的消化掉 。
对于数字化的医疗评价一目了然,本质上这些两极化的评价,是认知差带来的立场不同所造成的 。
认知差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就医的行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低频的事件 。 比起事件本身,更值得注意的,是认知差的激化 。 对于年龄大的用户在就医的时候非常被动,就类似于没有绿码的老人无法乘坐地铁进一步激化认知差异之后,我们对于特殊群体有其他的解决路径,然后通过时间和后续的交互来渗透这一小部分用户 。
最重要的是,数字化的改变使得这两类用户之间的分割线越来越明显 。 虽然数字化能便捷大部分用户,但是也需要专心处理那么一小部分多样小众的用户群体 。
二、行业洗牌
与用户的分割相对,数字化对医疗行业的改变就是两个字:洗牌 。
互联网医疗已经已经过去十年了,可以说自从疫情之后,头部大厂在医疗领域非常的活跃 。 字节跳动新医疗产品的上线,以及医渡云、京东医疗的上市,看样子都是想要在医疗行业分一杯羹 。
而数字化转型就是它们重要策略 。
传统药企都在积极地部署数字化技术,以拓展医药业务领域 。 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运用大数据分析有效提高业务的持续增长,这可能是对于传统药企来说是最大的实际感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