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看似“自杀式”的投资逻辑, 却为挑战者资本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 那份PPM里的数据显示, 挑战者资本前三期的人民币基金, IRR均超过35% 。
唐彬森对同步经营元气森林和挑战者资本是有明确的追求的 。 前文所述的那位FA说, 唐曾在此前的融资中, 向某些投资人提出过1:1投资元气森林与挑战者基金的要求, 目的就是为了快速补充基金管理规模, 而现实是确实有不少没有赶上元气森林这班车的投资人成为了挑战者的LP, 徐新就是一例 。
投资与企业的协同也有独特的落点, “你看他基本上不去后期凑热闹, 早期公司都有独特之处, 投资也是学习快消品的方法, 好的东西拿到元气上来, 这就是真金白银地买实战经验 。 ”沈高志提醒我, 元气的前身, 那个公司也是他投资再控股演化过来的 。
之前一位投资人朋友说, 唐彬森多次表达过要做出“中国的3G资本”这么一个说法, 目标远大, 标准简单, 先投出10家百亿美元公司, 控股要在25%以上, “小的没意思 。 ”
红杉2019年、2020年连续领投元气森林B轮、C轮, 但在此之前, 红杉就已经成为挑战者资本的LP, 而在成为元气森林的股东之后, 双方的合作愈发合拍, 双方会频频绑定在一起投资消费品牌 。 而做了LP的今日资本, 与挑战者资本的合投案例也开始多了起来 。
不太可能求证的一件事情是, 红杉是否在投资挑战者的时刻就看懂了元气森林的价值所在, 但mega fund的好处这里就尽显无疑, 至少有“试”的资本 。 而在更多的投资人那里, 能不能比其他人更早看懂“帝国裂缝”这种投资逻辑, 就决定了能不能投得到的最终结果 。
不难理解, 我在市面上发现, “错过元气森林的投资人”的逸闻不断地在咖啡馆、餐桌上被提及 。 我参加某次聚餐, 听到的一则故事是这样的:一位成名早、江湖地位高的PE老大, 在听完冗长的元气森林pitch book讲解后表现得老神在在, 却只挤出一句, “这种项目啊, 核心是管理好现金流 。 ”
而唐彬森在融资中高昂的叫价也在挑战着投资人的风险承受能力, 在上一轮融资完成后, 一位朋友向我吐槽, 称某家大PE“跪了几个月”拿到投资机会, 最后却只敢放进去两三千万美元 。
所以说, 读懂元气森林, 是风险投资行业过去一年间的必修课, 但想要完成这门课程, 必须要通过读懂唐彬森, 读懂挑战者资本, 再回来看, 那家企业的“真正奥秘”才会逼近你 。
熟悉唐彬森的丁友、沈高志均表达了相同的看法:元气森林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做一个小众的饮品, 其最开始瞄准的就是中国的可口可乐 。
统计显示, 2019年中国即饮茶和碳酸饮料市场规模分别为1220亿元和860亿元, 这两个市场高度集中, 即饮茶品牌前十约占市场80%的份额, 碳酸饮料市场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两大巨头的产品更是占据了市场90%以上的份额 。
而健康, 正是即饮茶和碳酸饮料巨头们的帝国裂缝 。
即饮茶领域, 市场TOP 10中不论是传统巨头康师傅、娃哈哈, 崛起的凉茶两强加多宝、王老吉, 还是近几年快速增长香飘飘、维他, 核心产品主打的都是高糖甜茶 。 碳酸饮料巨头也是如此, 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都是出了名的“不健康” 。
几年前, 可口可乐也出过无糖饮料、纤维饮料, 康师傅、维他等也出过低糖或者无糖的茶饮, 但既不是主推产品, 销售规模的占比也不高 。 沈高志认为, 可口可乐不是不能主打(无糖), 但主要是很多他的用户也不在乎“健康”, 人群不太一样, 他也试过延伸“健康”, 但用户也没那么容易接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