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钱的看法有很多种声音, 有金钱至上的, 毕竟生活中的大部分事都能用钱解决;有无动于衷的, 实力和财富不匹配只会让心态失衡;有视如粪土的, 金钱除了满足人们的欲望还会打破人们的道德底线 。
暂且不论价值观, 光谈钱或者说是货币体系的话, 它对于现代社会的推动是无可替代的 。
它打开了人类社会进入更高阶段的锁, 又为人类构建了一座密不透风的城堡 。

文章插图
货币体系的诞生是以物易物发展到高阶段的必然产物, 而以物易物基于的则是人们的物品剩余 。
举个例子, 最初人类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 所以他们开始学习种植小麦、饲养家畜等等, 但到了一定阶段, “能人异士”们开始崭露头角 。 有的堆满谷仓, 有的善于织布, 有的木工灵巧, 自己所有的远远超出自己所需的 。
在这种物品剩余的情况下, 以物易物就诞生了, 它的核心在于需求互换, 即换取各自当前最需要的, 这样还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和促进物品流通 。
但没过多久, 人们就发现了这一行为的局限性——难以度量 。
【国际货币体系三个阶段 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过程】

文章插图
以物易物是建立在双方共同的约定之上, 它往往只存在当时特定的双方的物品交换, 比如几斤小麦换几匹布, 这个规则并未成为人们的度量共识 。
很有可能, 今天一斤小麦能换一匹布, 但第二天我对于布的需求不高, 需要两匹布才能换, 标准无法恒定 。 更复杂的是, 每种物品的交换都需要以各自的具体物品作为标准, 但我需要用小麦换工具时, 又要制定不同的标准 。
为了能够在交换领域里制定统一的标准, 货币体系诞生了, 以金银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开始主导流通领域, 这时候才能称为商品流通 。

文章插图
金银货币第一次将各种商品用同一种等价物衡量, 如一金能换多少小麦能换多少匹布, 它不仅让商品流通更发达, 也开始让更多能人出现 。
但危机也随之而来, 金银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 它本身就是一种特殊商品, 即它本身是有着价值的 。 既然有价值, 有谁能够通过法律或者规定来保证它的足额价值?
暂且不论金银的携带不便, 它自身的磨损、成色、制造都是需要一定成本的 。 而且随着流通, 人们发现缺斤少两的金银完全可以换取超额的商品, 人人都想有利可图, 于是少额货币开始广泛出现在流通领域内, 即劣币驱逐良币 。
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也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货币本身是否需要与所需商品所匹配的足额价值?

文章插图
通过流通领域的不断发展, 人们逐渐意识到一个突出的问题——普通的金银货币难以满足日益庞大的商品交换, 它的开采量和总量限制了国家经济的夯实和壮大 。
与此同时上位者们又找到了一个规律:能够进行商品交换的不是货币, 而是信用和共识, 当这两种特质能够存在于另一种可制作且成本低廉的物品上时, 商品经济才能够扩大规模形成质变 。
于是, 纸币随之诞生 。

文章插图
纸币与金银的本质差别在于纸币本身并没有价值, 只是纯粹的媒介, 相较于金银而言它的优点也就是它的隐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