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庚寅年是哪一年 庚寅年是哪一年( 二 )


孔子的环球之旅在他68岁时结束,36年在周,11年在 。 老子已经88岁了 。 仔细看,这段对话真的像是两位长辈之间关于“道”的深刻对话,这是世间无法实践的,虽然“不能托付”,“不能遗忘” 。 于是,一个写了一本书《孔子家语观周》,另一个整理了经典《说苑反质篇》 。
然而老子在孔子青年时期也有过交往 。 这个交流,就是孔夫子葬礼在巷党的故事 。
在《道德经》中,有四段话是孔子对曾子说“礼”的:“老聃的事,我都听见了” 。 一段话:
孔子说:“过去,我从帮助投奔湘军和耿路,每天都有吃的 。 老聃说:“希尔!停对了,别哭了,听听变化 。 “明,可是回去了 。 曰:“李也 。 ”邱没有下葬,而是问了:‘丈夫的葬礼不可能是相反的 。 如果你每天都有东西吃,我不知道现在有多晚 。 是不是像做了什么?”老聃说:“群臣去见皇帝,见天而去,赶天而不饮 。 医生,见天就走,赶天就放弃 。 不要早走,不要久留 。 看星星走,只有罪人和失去亲人的父母!如果白天有食物,你知道你看不到星星吗?君子行礼,不患亲(典近) 。 “我闻到了老聃的云彩 。 ”
孔子从小就有礼貌,向老子学习 。 葬礼在古代仪式中非常重要 。 在他的一生中,孔子经常为别人举行葬礼,包括为他的学生举行葬礼 。 这次以老子为主,孔子帮忙陪葬 。 有日食的时候,老子告诉他怎么处理 。 从情况来看,这个地方不会在周都 。 有人说湘军在鲁,这是可能的 。 据《六经》(简伯赞1961年编辑),公元前535年(陈佳夏四月日食) 。 )而且公元前527年有一次日食,和前一次一样 。
妥 。 因为孔子“吾十有五志于学”,学周礼当是主课 。 此年孔子17岁 。 老子37岁 。 (公元前535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7年 。 )比较符合两人的身份 。 如是公元前527年孔子(25岁)才学周礼,就太迟了 。 此时他已经开始做老师了 。 孔子观周,他在去洛阳之前,说过老子吾师也,他离开洛阳的时候,及去周,老子送之 。 显然,他们不是初交,孔子早以认老子为师了,老子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学生了 。
综上说述,孔子与老子至少是相见过4次,都是有史料可查的:
-535 孔子17岁 在巷党助葬 老子37岁
-518 孔子34岁 观周,见老子 老子54岁
-501 孔子51岁 南之沛见老子 老子71岁
-484 孔子68岁 孔子与老子论道 老子88岁
有意思的是,与老子相见时间,孔子的岁数正是17的整数倍 。 我在整理时也是不经意中发觉的 。 就是说,每过17年,他们见一次面 。 或者是孔子有意为之的 。 因为他是一个很讲“礼”而守“信”的人 。
老子与孔子,是交往了半个多世纪的老师生,老朋友啊!
以上所引,大多为儒家史料 。 《庄子》书中,孔、老的交往记载更多,不赘述了 。
孔子的脸,总是板作,口里总是救国救民的大道理!不是的,这不是孔子 。 孔子有与道家一样的自然情怀 。 兹举数例,以还孔子真性情 。
孔子在50岁以前,他一直在曲阜做教书先生,教学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 弟子三千,高徒七十二,在教育上已经很有成就,生活上也很优裕,并没有参与什么国家大事 。 50 岁以后,他在朋友与弟子们的劝说下,才出来从政,先任中都宰,升任小司空,又升任大司寇,并代行过鲁相 。 前后不过三四年 。 因与当政者不合,辞官不做,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
能说明孔子是怎样一个人的,莫如《论语》了 。 《论语》中对孔子平时是怎样过日子的有记载: 《论语·述而》: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