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来源及意义 清明节的来源( 五 )



春秋时代, 晋国宫廷发生内乱 。 晋国太子重耳的同父异母兄弟和后母骊姬想除掉他, 夺其王位 。 为了逃避他们的迫害, 晋国太子重耳流亡在外, 还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

有一日, 他们在大山中迷路, 粮断援绝 。 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 煮成汤, 解重耳之饥, 重耳十分感动 。

十九年后, 重耳返回晋国, 成为一国之君, 史称晋文公 。 当时, 他为褒扬群臣辅佐之功, 对他们论功行赏, 唯独忘了介子推 。 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 并不去邀功请赏, 而是悄悄回到家乡, 带着母亲, 隐居绵山 。 晋文公懊悔之下, 派人请介子推出山 。 介子推执意不出 。 后来, 晋文公欲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受赏, 结果却意外烧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 。

晋文公十分悲痛, 为表悼念之情, 下令将二人埋在大柳树下, 并把绵山改称为“介山” 。 同时规定每年这一天, 禁止生火, 只吃冷食, 纪念介子推 。 这就是“寒食节” 。

当时, 人们纷纷携带食品往介子推坟墓上扫墓祭祀, 纪念他, 于是又形成寒食节扫墓 。 寒食节和清明节本来属于两个节日, 由于日子相近, 到了唐代, 这两个节日就合二为一了 。 于是, 就出现清明扫墓的习俗 。

其实, 寒食节的真正起源, 是源于古代的钻木、求新火之制 。 古人因季节不同, 用不同的树木钻火, 有改季改火之俗 。 而每次改火之后, 就要换取新火 。 新火未至, 就禁止人们生火 。 这是当时的一件大事 。 《周礼·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 。 ”可见当时是摇着木锋, 在街上走, 下令禁火 。 这司煊氏, 也就是专管取火的小官 。 在禁火之时, 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 以供食用, 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了 。 以后, 才与介子推的传说相联系, 成了寒食节, 日期长达一个月 。 这毕竟不利于健康, 以后便缩短日期, 从七天、三天逐渐改为一天, 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节中了 。

关于清明扫墓, 还有一种说法 。 相传在秦朝末年, 汉高祖刘邦和西楚霸王项羽, 大战好几回合后, 终于取得天下 。 他光荣返回故乡的时候, 想要到父母亲的坟墓上去祭拜, 却因为连年的战争, 使得一座座的坟墓上长满杂草, 墓碑东倒西歪, 有的断落, 有的破裂, 而无法辨认碑上的文字 。

刘邦非常的难过, 虽然部下也帮他翻遍所有的墓碑, 可是直到黄昏的时候还是没找到他父母的坟墓 。 最后刘邦从衣袖里拿出一张纸, 用手撕成许多小碎片, 紧紧捏在手上, 然后向上苍祷告说:“爹娘在天有灵, 现在风刮得这么大, 我将把这些小纸片, 拋向空中, 如果纸片落在一个地方, 风都吹不动, 就是爹娘的坟墓 。 ”说完刘邦把纸片向空中拋, 果然有一片纸片落在一座坟墓上, 不论风怎么吹都吹不动, 刘邦跑过去仔细瞧一瞧模糊的墓碑, 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

刘邦高兴得不得了, 马上请人重新整修父母亲的墓, 而且从此以后, 每年的清明节一定到父母的坟上祭拜 。 后来民间的百姓, 也和刘邦一样每年的清明节都到祖先的坟墓祭拜, 并且用小土块压几张纸片在坟上, 表示这座坟墓是有人祭扫的 。

据古籍记载, 秦汉时代已经出现扫墓的礼俗活动 。 当时, 扫墓仪式非常郑重, 摆放供品、整修坟头、焚香火、烧冥纸, 甚至在墓上载种松柏, 表达悼念之情 。 扫墓那天, 除了年长的长者以外, 家家都是举家出城扫墓 。 就连牧童也把牛驱赶下山, 唯恐妨碍他人扫墓 。 身处异乡的人们, 也会望乡遥拜, 对祖先进行追思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