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 龙是祥瑞之物, 和风化雨的主宰 。 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 滋润万物 。 同时, 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 百虫蠢动, 疫病易生, 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羽虫、介虫、鳞虫和人类五大类 。 龙是鳞虫之长, 龙出则百虫伏藏 。 所以,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 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 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
在北方, 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 。 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 龙抬头;大仓满, 小仓流 。 ”的民谚 。 在南方叫踏青节, 古称挑菜节 。 依据气候规律, 农历二月二之时,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 温度回升, 日照时数增加, 雨水也逐渐增多, 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 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 。
总之,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说法不一, 经过了一个寒冷的冬天, 经历了立春、惊蛰等节气后, 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雨季, 可以开始耕种, 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是中华名族传承下来的一个很好的节日 。 二月二,又称“花朝节” 、 “踏青节” 、 “挑菜节” ,俗称“龙抬头日” 。 大约在唐代就已 形成 。 白居易有《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 。 轻衫细马春年少, 十字津头一字行 。 ”在这一天,民间相互送礼,还有挑菜、迎富、踏青等活动 。 明代以后, 又有撒灰引龙的习俗,称为“龙抬头” 。
臧月(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 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 龙抬头是每年, 农历二月初二, 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 它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 庆祝“龙头节”, 以示敬龙祈雨, 让老天保佑丰收 。 二月二, 传说是尧王的诞辰 。 在南方, 如客家地区等, 是土地公公的生日, 称“土地诞”, 为给土地公公“暖寿”, 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 到土地庙烧香祭祀, 敲锣鼓, 放鞭炮 。 同时, 北方地区在节日期间也有吃猪头肉、理发(剪“龙头”)的习俗 。
北方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 。 说是有一年,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一时间民不聊生,百姓苦 不堪言 。 有一条玉龙不忍心了, 就私自向人间下了一场透雨 。 这事很快就被玉帝发觉, 便把 玉龙打下凡间, 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 。 山上立了块碑, 说是除非金豆开花, 玉龙才能重新上天 。
在这一天有许多趣味习俗, 并有“妇女不动针线, 以免扎伤龙眼”等一系列忌讳 。 在古代, 这同样是个受重视的节日, 皇帝要率领百官耕地, 象征性地参加劳动 。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 民间还有“敲财”、“引龙回”等习俗, 目的都是除害辟邪、祈求吉祥 。
“二月二”不仅仅劝耕, 也劝读 。 过去读书人要行四个礼:开笔礼、进阶礼、感恩礼和状元礼 。 “开笔礼”就是要开始写文章, 之所以定在二月二这一天, 有望子成龙的意思, 也有读书趁早的意思 。 “开笔礼”是极为隆重的典礼, 学童们要早早来到学堂, 由启蒙老师讲授人生最基本、最简单的道理, 并赠以文房四宝, 然后参拜孔子像, 便可入学读书 。 “开笔礼”最根本的意义就在于劝导学童读书要趁早、要勤奋, 一年之计在于春 。
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
民间说农历二月初二, 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 从此以后, 雨水会逐渐增多 。 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 百虫开始苏醒 。 故俗话说“二月二, 龙抬头, 蝎子、蜈蚣都露头 。 ”因此, 这天也叫“春龙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