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公式 应纳税所得额( 三 )


(七)各种赞助支出:是指各种非广告性质的赞助支出 。
(八)与取得收入无关的其他各项支出:是指与纳税人取得收入无关的各项支出 , 如担保支出、回扣支出、风险投资准备金支出等 。
四、工资、薪金支出扣除标准
工资、薪金支出是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支付给在本企业任职或与其有雇佣关系的员工的所有现金或非现金形式的劳动报酬 , 包括基本工资、资金、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 , 以及与任职或者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
地区补贴、物价补贴和误餐补贴均应作为工资薪金支出 。
纳税人实际发放工资、薪金在计税工资标准以内的 , 可据实扣除;超过标准的部分 , 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 。
五、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的支出
纳税人的职工工会经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经费 , 分别按计税工资总额的2%、14%、2.5%计算扣除 。 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高于其计税工资标准的 , 应按计税工资标准分别计算扣除;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低于其计税工资标准的 , 应按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分别计算扣除 。
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 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 。
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 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 , 同成本、费用核算关系密切 , 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的税收负担 。 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企业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所得额(会计利润)往往不一致 。 当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有关税收法规不一致时 , 应当依照国家税收法规的规定计算缴纳所得税 。
参考资料:应纳税所得额的搜狗百科计算方法有以下两种:
1、直接法
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 ?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前年度亏损
2、间接法
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或减按照税法规定调整的项目金额后 , 即为应纳税所得额 。 ?
应纳税所得额=会计利润总额±纳税调整项目金额?
税收调整项目金额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企业的财务会计处理和税收规定不一致的应予以调整的金额;二是企业按税法规定准予扣除的税收金额 。
1、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企业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是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 , 是指纳税人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去准予扣除项目金额后的余额 。
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 应纳税所得额的正确计算 , 同成本、费用核算关系密切 , 直接影响到国家财政收入和企业的税收负担 。 纳税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 , 按照税法规定计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与企业依据财务会计制度计算的会计所得额(会计利润)往往不一致 。 当企业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有关税收法规不一致时 , 应当依照国家税收法规的规定计算缴纳所得税 。
2、计算原则: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以权责发生制为原则 , 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不论款项是否收付 , 均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入 , 均不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
参考资料:应纳税所得额-搜狗百科1、直接计算法:
应纳税所得额=收入总额-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金额-弥补亏损
2、间接计算法: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