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90年代重塑中国零售环境的大卖场, 在2015年出现了首次负增长, 自此开始就没有止住过颓势 。
而这场行业性的衰退早在2009年就已开始, 这一年, 线上线下开始地位切换, 网购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断提升, 线下零售则开始逐渐走向下坡路 。
身处一线的从业者, 感受更为真切 。 此前「未来消费」与很多大卖场一线员工交流时, 大家对于关店都没有太多意外 。
“这两年门店一直走下坡路, 大家都知道是迟早的事儿, 但是不确定是哪一天 。 ”秦一此前工作于沃尔玛安徽芜湖的一家门店, 主要负责非食业务, 这家店在2018年关闭 。
秦一向「未来消费」回忆, 在最好的时候, 这家店曾创出过单天300万的销售额(春节期间), 年销售额过亿, 但在关闭的前后两年, 年销售额已跌至几千万, 最差的时候单天只有10万的销售额 。
这家开业于2005年的门店, 开在距离当地第一家大型超市联华不到3公里的地方, 但与位于步行街正中的联华超市相比, 这家店的位置并不算好, 偏离闹市区, 居民区也不集中, 但这却并没有阻挡当地人争相涌入的脚步, 与外资大卖场刚进入很多城市时的盛况一样, 哪怕路程不便, 很多人也会专程去到这些卖场采购, 收银台前永远是大排长队 。
转折发生在2010年前后, 欧尚、大润发在这时相继进入芜湖, 这两家以擅长三四线市场著称的超市, 对当时风头无两的沃尔玛形成分流 。
而更大的敌人是在那两年快速崛起的电商, 最早一波感受到电商冲击的就是超市的非食品类(超市一般分为包括服饰、日用在内的非食、以粮油为代表的食超和以果蔬为主的鲜食三大块), 这部分恰恰是超市利润最高的品类 。
秦一所在的非食部门也感受到了明显的业绩下滑, 直到2017年, 部门业绩跌至谷底, 与当年单天7万块的单品销售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2017年同样的SKU最差时候只能卖出2000块 。
秦一所经历的正是我们之前提到的, 大卖场饱和下的相互分流, 和同时伴随的电商冲击 。
03电商分流是问题也不是问题在1994年到1999年, 一举整合当时零散的线下零售的大卖场, 在国内疯狂开疆拓土 。 于是从2001年起, 国内大卖场的发展速度开始呈现出放缓的现象, 到2010年, 400~2500平方米的超级市场在中国大陆正式趋于饱和, 每万人口拥有的超级市场面积已经超过香港、台湾 。
同时, 比大卖场更会做平台生意的电商、还有各种垂直零售商也开始来一起抢夺消费者的钱包, 消费者被几经分流之下, 还要支撑越来越高的门店、人力成本 。 而消费者选择越来越多之下, 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这对于从90年代走来的大卖场来说, 并不好应对 。
比如说数字化(当然这不是大卖场问题的核心), 家乐福的一位技术负责人曾在接受「未来消费」采访时感叹他接任时(2017年)的家乐福数字化程度之低 。 在这位负责人看来, 家乐福此前在数字化上的落后不仅在于做的晚, 更核心的原因, 是它在传统零售的模式中形成的惯性太大, 导致对于数字化的理解不够到位 。
此前行业还诟病过大卖场的促销费、堆码费等“苛捐杂税”, 认为这些导致后来大卖场在下游失去消费者, 在上游失去供应商, 而这些实际上都是由大卖场的盈利模式决定 。
一般大卖场的利润获取来源有三方面:第一种来自于商品销售产生的价格差;第二种来自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促销费;第三种则是将超市客流变现, 比如转租产生的收入等 。
过去向供应商收取进场费, 可以让企业获得不少收益, 不过这种模式的问题在于, 往往容易把一些用心做创新产品的供应商拒之门外, 而招进来永远是一二线大品牌商, 因为他们有费用 。
- 「开除」Intel,又即将「踢走」高通,苹果供应链的下一个「出局者」是谁?
- 国外创投新闻 | 种子轮融资2500万美元,「New Culture」进军纯素奶酪行业
- 连获2轮融资的三节课,想做中国版「Udemy」的底气来自哪里?
- 国外创投新闻 | 神经搜索公司「Jina.ai」A轮融资3000万美元,拓展北美业务
- 国外创投新闻 | 爱尔兰初创公司「Fonoa」A轮融资2050万美元,帮助跨国企业解决税收合规问题
- 国外创投新闻 | 人力资源管理软件服务巨头「Workday」以5.1亿美元收购外部员工管理初创公司「VNDLY」
- Twitter推出直播带货沃尔玛成为首家试用零售商
- “天价”涪陵榨菜才是新消费品牌该学习的「标王」
- 最前线 | 小米生态链企业「素士」拟登陆创业板,主打电动牙刷等个护小家电
- 这价格给力!小米旧旗舰重新上架:不到1000元,最强钉子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