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黎明带领乳业老三放“光明”?( 二 )


2020年,光明乳业营收规模为252.2亿元,伊利、蒙牛分别为968.9亿元和760.35亿元 。 今年,伊利大概率会跨越千亿大关,蒙牛也将逼近千亿 。
与此同时,地方乳企新乳业、君乐宝、燕塘乳业等崛起,都将逐渐威胁光明乳业的老三地位 。
依赖并购做大的新乳业,已视光明为劲敌 。 新乳业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归母净利润2.56亿元,直逼光明(4.45亿元) 。
光明乳业沦落到如今境地,与早期人事震荡、战略难以落地不无关系 ,2015年郭本恒落马,其后张、朱二人联手执掌3年,这一时期公司经营几乎陷入停滞:2015年至2018年,其收入从193.7亿增至209.9亿元,归母净利润从4.18亿元降至3.42亿元 。 而这一时期,正是伊利、蒙牛大跃进时期 。
公司早期经营发展集中在华东一隅,主要以产品低温奶产品为主的配送半径,决定了企业的发展格局 。
当时冷链尚未足够下沉,原本主要以长三角特别是上海为主要发展区域的光明,还能过上安生日子,随着冷链技术突破和运力剧增,光明乳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
公司在低温奶市场的占有率逐渐被挤压,2020年,光明在全国低温奶市场占有率为15%,伊利、蒙牛和新乳业分别为14.8%、11.2%和6% 。
低温奶的微弱优势,远不足以弥补公司常温奶产品布局的严重不足 。 在行业人士看来,公司未在全国范围布局常温奶产品,成为全国化过程中的一个短板 。
婴幼儿奶粉是中国乳业瓜分的最后一块蛋糕,市场分散但附加值高,早在郭本恒时代就强调奶粉业务“立不起来也要立”,其奶粉业务主要由境外子公司新西兰新莱特负责,2020年实现收入63.21亿元,实现净利润3.03亿元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斑马消费”(ID:banmaxiaofei),作者:陈晓京,36氪经授权发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