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稽之谈,为什么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传播着都市传说?( 二 )


借助工业化迅速发展的翅膀 , 这种生命力与真实感是都市传说区分于传统神话或是传说的关键 , 也是即便故事诞生许久 , 还能结合不同的时代发展、地域特色翻新流传的原因之一 。
其二在于 , 相比于单纯的恐怖与奇幻 , 都市传说蕴含着更多的人性与情感 。 相比情节本身 , 这种背后体现出的情感张力更加让我们流连往返 , 欲罢不能 。
回到“二重身”的例子 , 为什么它会被引入神秘学 , 在三个多世纪里 , 被诸多小说家、导演们偏爱?因为传说中 , 二重身是注定“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 因为如果“见到另一个自己” , 则象征着厄运甚至死亡 。 故事中这种残忍却戏剧化的设定让人们着迷 , 也为凡世中许多故事蒙上了神秘色彩 。
在中国台湾 , 这类故事也被学者们整理出书 , 如相关著作《台湾都市传说百科》中 , 记录的多是由真实的城市悲剧为母题所衍生出的鬼魅文学 。
一方面 , 许多灵异故事将真实惨案作为土壤 , 留给后人口口相传 , 从另一方面来说 , 由集体悲剧留下的哀恸故事 , 又何尝不是民间自发进行悼念的别样方式呢?
这些被留于心、记于册的都市传说 , 细究其内核 , 会发现它们都带有对生命的垂怜与对亡魂的慰藉之心 。 而对时代悲剧、灾难怀有共情的读者们 , 也相应成为了让这些故事在岁月长河中生生不息的忠实信众 , 将衍生出的一个个篇章 , 讲给更多的人听 。
“三人成虎”有怎样的荒诞魅力?相比几个世纪前 , 在如今社会教育水平持续提升、通讯逐渐发达的背景下 , 为什么都市传说还会被快速创造、翻新与传播?
不同于古早时期“我有一个朋友”这样的交谈式传播 , 如今我们能够在更多的媒介渠道接触奇特诡异、真假难辨的故事 , 也使它们有了更多被证伪的机会 。 然而 , 似乎真假与否并不影响都市传说对我们的吸引力 。
而恰好就是这种“故事半真半假 , 我们半信半疑”的暧昧环境 , 成为推动奇闻怪事传播的催化剂 。 为什么这种所谓“三人成虎”会在传播中有如此荒诞的魅力?
首先 , 虽然说都市传说与谣言从内容上有着根本差别 , 但在传播逻辑上 ,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 。 在传播学界 , 可以将其统称为“社会流瀑”效应 。 它最早是由哈佛大学法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提出 , 简单来说 , 当无端之事开始传播时 , 哪怕一部分人不确定信息的准确性 , 但如果发现舆论场上更多人处于认同状态 , 那么这类内容会被嵌入更多的可信度 , 得以继续传播 。
图片来源 :公众号提供
对此 , 学者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提出了谣言公式R=I×A(谣言强度=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 。 换言之 , 当信息的主线并无太大变化 , 模糊程度越高 , 那么事件的传播程度也会越高 。
都市传说除了各国各地口口相传之外 , 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媒体的“推波助澜” , 都使得故事的来源更加追踪不清 。 无论传谣还是辟谣 , 扩散即为版本催化 , 而这正提升了传播的强度 。
但都市传说并不等同于谣言本身 。 因为其不仅仅是单纯的耸人听闻或空穴来风 , 它需要具备三个基本元素方可成文:强烈的故事性、一定的置信度、可延伸的现实意义 。
故事性保证内容本身的轻幽默或荒诞离奇具备发酵潜力;与生活有关联的一定可信度 , 一方面引起读者共鸣 , 另一方面难以查证的信源也提供了言说的自由度 。 而最后一点的现实意义则体现在 , 在单纯的猎奇与好奇心之外 , 这些故事也戳中了大众心理的共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