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无稽之谈,为什么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传播着都市传说?

“我跟你说 , 我有一个朋友…”
“我跟你说 , 我有一个朋友…”
对这类开场白 , 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了 , 而下文往往接的是某个有些离奇、又夹杂着一些本地特色元素的故事 。 从375路公交车事件 , 到四角游戏、消失的搭车客……这些吊诡又奇异的情节 , 看似是无稽之谈 , 实则有着强大的传播力 。 它们不仅在茶余饭后闲聊之时流传着 , 甚至越传越广 , 在不同的国家与地区衍生出了版本各异的内容 。
如今 , 它们在媒介的助推之下走向了更多人群 。 无论是剧本杀里让人眼花缭乱的玄幻推理本 , 还是桌游、手机游戏、综艺…甚至是影视作品中的大热IP , 这些民俗怪谈从“我有一个朋友”作为惯用开头的口述文学 , 发展为了多种文本 , 成为文化传译的典型 。
这也吸引了学界的关注 。 在民俗学中 , 学者将这类“贴近现代城市生活、改编自不寻常小事”的怪念头和遐想 , 称为“都市传说” 。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探究都市传说背后的传播逻辑 。
古老母题如何切中现代城市遐想力?“故事发生在一群日本研究院学生毕业旅行的聚餐上 , 众目睽睽之下 , 女学生田中由美跳楼自杀 , 尸体躺在楼下的水泥地上 , 但等大家跑下楼检査的时候 , 却发现田中由美的尸体不翼而飞 , 诡异的是 , 本该死去的田中由美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 , 并且对自己死亡的事情一无所知 , 但当晚 , 田中由美死在自己房间里 , 门窗是从内侧锁上 , 唯一的钥匙在她自己的房间内……”
这并非恐怖片 , 而是当下剧本杀圈中颇有名气的硬核推理本《二重身》 。 其作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 , 这是自己在2018年用了四个月时间完成的第一个作品:“以独家本的定位发行每盒3688元” 。 [1]
在明码标价的故事背后 , 《二重身》的灵感来自一个古早的都市传说 , 这个词语起源自德语中的“Doppelg?nger” , Doppel指的是双生、而G?nger则指行人或旁观者 。 18世纪 , 德国著名浪漫主义文学家让·保罗在《齐本克斯》首次提到了“二重身”的概念 , 具体出自书中主角二重身的一封信:“我 , 完全地孤独 , 没有脉搏 , 也没有生命 。 ”在《白夜追凶》《暗黑者》中也有类似的推理情节与设定 。
如果仔细推敲 , 像二重身这样的议题还有许多 。 剥开现代都市元素的外壳 , 我们会发现其内核却是古老的母题 。
比如被民俗学家称为“研究沃土”的故事——《消失的搭车客》 。 主线情节为乘客或者幽灵从正在行驶的轿车内无故消失 , 有时还会留下警告或者预言 。 作为头号都市传说 , 传播力十足 。 印第安纳大学作为美国民俗文化研究的重镇 , 将目前衍生的故事版本从A到O排列 , 从1935年的伯克利 , 到1973年的多伦多 , 直至现在 , 消失的搭车客们仍在各地神秘出现……
为什么古老的议题会始终保持如此强大的传播力?这与都市传说本身的特性脱不了关系 。
其一在于故事载体总是工业化元素 , 而快速发展的科技能够让剧本有新元素植入与翻新的潜力 。
其实 , 在民俗学领域中 , 都市传说并非仅限于起源于都市的传说 , 而是泛指一类新式故事传说 。 在这类故事中 , 虽然场景不限定都发生在都市 , 但总会带有一些工业化与现代化生活的影子 。 它可以发生在废弃的工厂、城市郊区的高速公路 , 也可以存在于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都市 , 或者现代化工具普及下的农村 。 因此 , 故事的剧情也能够通过主人物使用技术的升级 , 而演变成为多个版本 。
一如“消失的搭车客” , 最早就能够回溯到17世纪的出租马车时代 , 随着从马车社会到汽车社会 , 故事也经历了多次演变 , 但并不影响主线剧情 。 换言之 , 在不同的社会时代下 , 附加与更新当下生活的故事背景元素 , 更加有利于被人当作身边事件继续传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