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压管理到绩效为上, 不工作的人被淘汰, 灵活的就业市场也意味着不稳定, 通过竞争脱颖而出的打工人倍加珍惜, 他们日复一日面临着高时长、高负荷的压力, 期待生产力持续攀升, 收入提升便指日可待 。 打工人也是消费者, 他们想要出手大方, 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就要以忍受高强度的工作、牺牲休闲时间为代价, 内化压力是自然而然的事 。
打工人打工魂, 付完尾款吃土人, 他们外表光鲜穿梭于写字间, 事实上却是执行枯燥乏味项目的“搬砖”族, 与蓝领工人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 只是他们的劳作地点从工地转场到了电脑前 。 脑力劳动占据了他们的大部分时间, 无休止的加班变成压垮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分身乏术之时也只有“买买买”来舒缓压力, 长此以往身心与钱包透支, 过度消费早晚会从解药变成一剂毒药 。
“精致穷”的陷阱:谁种了草“双11”从光棍节演变成了一年一度的购物狂欢, 不脱单就买单, 打工人苦等多时, 伺机等待降价节点, 一键清空购物车里的心水宝贝, 释放压抑已久的购物欲望 。 然而这样的满足并非一劳永逸的, 街道、电梯上的广告, 手机里社交软件的推送, 大咖直播带货??这些司空见惯的宣传模式吸引着打工人“剁手”永不停歇:“他们的生活从吸引到吸引, 从诱惑到诱惑, 从吞下一个诱饵到寻找另一个诱饵, 每一个新的吸引、诱惑和诱饵都不尽相同, 似乎比之前的更加诱人 。 他们生活于这种轮回, 就像他们的先辈, 那些生产者, 生活于一个传送带和下一个传送带之间 。 ”
打工人的购物动机一方面来自日常需要, 一方面来自“深挖洞广积粮”的传统观念, 新一代的消费者依然偏爱内外兼修、高性价比商品, 不同的是面对海量选择, 货比多家, 看准时机理性“剁手”, 这种取悦自己的感觉类似于游戏Candy crush 在碰撞和消除之间制造出的甜美多巴胺, 像强迫症那样不断地寻找新奇的猎物尝鲜 。
在商业创新与营销迭代的驱动下, 购买渠道趋于多元化, 从大宗购物平台到海外淘, 各种购物APP满足了各个层次消费者的需求 。 在营造消费氛围上, 商家不遗余力大招频出, 跨行业的互动不仅限于加载VR技术带来的多重感官体验, 各行业在购物节当日默契配合, 打折促销、满减凑单套路满满 。 即使在日常生活中, 聚合用户体验的好物分享社区、社交软件上的广告植入也数不胜数, 刷手机被种草成为年轻人的主要消遣 。 点赞、收藏、加购物车等一系列操作, 真有了足不出户尽享天下好物的幻觉 。 人们本以为所有一切尽在掌控, 但却禁不住营销手段煽动的诱惑, 只有及时拔草才能缓解欲壑难填的焦虑和痛苦 。
这些基于用户体验的传播, 看似是不同身份的消费者在彼此种草, 事实却是电商平台、知识精英、流量偶像等幕后推手联袂产生的效应, 在当代消费主义的图景中, 这些话语权力的支配者站上了万众瞩目的C位, 身后从不缺乏趋之若鹜的追随者 。 如鲍曼所说:“具有使命感的工作, 成为少数人的特权, 成为精英阶层的特有标志 。 其他人只能敬畏地远观, 艳羡, 只能通过低俗小说和肥皂剧来体验, 他们在现实中没有机会从事这类工作, 体验这种生活 。 ”如今, 大众的梦想完全可以从虚构中得以满足, Cosplay、“剧本杀”都为他们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
颜值即正义是当代消费美学的动机,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是陷阱 。 一入淘门深似海, 从此钞票是路人 。 经过网络算法筛选的网红产品, 一高频词的曝光让人目眩, 纷纷跟风入手加了滤镜的产品:盲盒、彩妆、出街潮牌??尤其是新晋走入职场的Z世代, 为了在社交中树立“人设”, 会入手提升生活品质的商品 。 从审美价值上来看, 大众正是怀着对中产阶级的崇拜追求更高层次的消费, 真假难辨的“A货”, 就是复制品位的最佳证据 。
- 蜜雪冰城打响“山寨围堵战”? 注册蜜雷冰城、蜜雪冰域等多个商标
- 华为手机隐藏app图标? 华为两指分开打不开隐藏应用
- 为什么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前列腺炎却很难zhi愈?
- 为什么xr没有电池显示百分比? 苹果xr没有显示电量百分比
- 苹果xs发烫严重怎么办? 苹果xs为什么发烫严重
- 被螃蟹咬了要打破伤风针吗?被螃蟹夹了怎么办?
- 淘宝店铺优惠券和商品优惠券能同时使用吗?为什么呢?
- 李祥祥为什么会夺冠 李祥祥背景
- 看似无稽之谈,为什么人们还是乐此不疲地传播着都市传说?
- 微信麦克风设置不见了? 微信麦克风关闭在设置哪里打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