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二 )


一直到2004年, 光伏产业风口吹起, 于其他中国企业家一样, 本就是做硅材料的李振国也加入到行列之中 。
同时, 这场风口也是隆基股份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 是在这个节点, 隆基确定了单晶硅的技术路线 。 2004年前, 多晶硅片因为成本优势, 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而无锡尚德此前就是这一路线的佼佼者 。

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文章插图

受制成本、工艺等多重因素, 同样一块硅片, 单晶硅片往往需要投入更多资金 。 但同样, 优势在于单晶硅具有更高的电能转换效率, 以长期的发展角度看, 单晶硅显然更具未来 。
首先, 对比晶硅路线和薄膜路线, 晶硅路线具有投资成本低、产业基础稳定、产业化前景广阔等优势 。
其次, 对比单多晶工艺, 单晶的生产工艺和技术门槛高, 高转化效率带来的度电成本下降空间大 。
此外, 隆基同时还对原料提纯方法、聚光电池(CPV)与晶硅电池的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调研, 最终坚定了走单晶高效电池的技术路线 。
不过, 一开始整个行业并不看好单晶 。 后来李振国曾回忆到:“我跟他们讲, 今后两年单晶硅片的成本会快速降低, 你们往单晶转 。 但我跑一圈下来, 结果不乐观, 没人愿意转 。 ”
但隆基为推广单晶, 在当时公司财力和能力只能在组件和电池里选一项的时候, 选择了最靠近终端的组件 。 组件如果用单晶, 那么硅片自然也要用单晶 。 于是, 隆基股份自2014年开始发展组件, 用了6年时间布局, 值得2020年组件产能开始放量 。
同时, 为了加快单晶硅片的顺利推广, 隆基更是主动向行业扩散自己的单晶技术 。
2017年隆基联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帝尔激光联合推出并向全球免费公开“单晶低衰减方案“-LIR(光致再生)技术 。 隆基通过持续的向外输出技术, 调整产业链布局, 改善产业链对单晶的态度, 一步步开辟了光伏产业单晶硅方向的技术路线 。
如果没有隆基的积极推进, 单晶路线的普及时间可能将会更晚, 而发展路径或许更加曲折 。 在隆基的推动下, 以单晶硅为主导的光伏产业格局由此形成, 并在光伏产业发展史上, 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爆发之下, 仍存隐忧“顺者昌, 逆者亡”, 顺应市场的发展规律, 往往能够带领企业走向高点 。
而光伏产业的兴衰, 似乎正是这段话的真实写照 。 长期以来, 光伏产业都被认为具有极强的周期性 。 从宏观经济的变化再到政策的更替, 都可能引起市场整体的起伏波动 。 如果去看隆基股份十年的股价变动, 似乎也能确定某种涨跌规律 。
2012年上市时, 光伏市场正遭遇大洗牌阶段, 伴随市场的整体调整, 隆基股价也从上市初的1.55元, 一路跌至不足1元 。
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文章插图

直到2014年, 隆基股份开始涉足光伏组件业务, 并带动自身单晶硅片产品打开市场 。 2015年, 隆基股份营收达到59.47亿元, 净利润从2013年的不足亿元增长至5.21亿元 。
在营收净利双涨的同时, 叠加2015年的牛市, 隆基股价逐步攀高 。 不过, 2015年下半年牛市结束, A股大盘整体回调, 隆基的股价也一并回落至3元左右 。
2017年, 在国家十三五规划中, 明确提出要加速推动太阳能热发电产业 。 政策利好推动光伏产业重新繁荣, 尤其是单晶硅片更是成为香饽饽 。 这种情况下, 拥有技术优势的隆基成为市场宠儿, 股价迅速拉升至17元左右的高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