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爆发之下, 仍存隐忧
在国内新能源板块, 宁德时代被股民们亲切的称之为“宁王” 。 而在热度同样不低的光伏产业, “基哥”隆基股份, 无疑是那颗最亮的星 。

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文章插图

2011年至2020年, 隆基的营收规模从十年前的20亿元, 增长至如今的545亿元, 翻了近30倍 。 即便是在疫情冲击的2020年, 隆基股份仍然以超过60%的成长速度惊艳四座 。
11月23日, 隆基股份发布公告称, 与一道新能源签署硅片长单, 约定出货量11.58亿片, 期限为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 按月议价, 预估不含税合同金额约70.41亿元, 占公司2020年营收约12.90% 。
但二级市场的反应却并不乐观, 截至11月25日A股收盘, 隆基股份股价下跌3.67%, 距离月初的最高点下滑了约11% 。
经历了2020、2021两年的“光伏大年”后, 长期具备周期波动性的光伏产业是否已经到达顶点?而作为龙头的隆基股份, 又是否只是被资本大浪拍上潮头的泡沫?
由盛而衰, 向死而生光伏产业的兴起, 不过短短的二十几年 。 而带入国内视角, 则是一部记录着中国光伏产业跌跌撞撞的发展史 。
2000年, 37岁的施正荣带着太阳能技术与40万美元积蓄回到国内, 创办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 。 在抓住国家发展光伏产业的大势后, 尚德一路走上纽交所, 成为中国首家登陆纽交所的民营光伏企业 。
到了2005年, 赛维在江西省成立, 并带着它的创办人彭小峰登上了2008年的胡润富豪榜 。 随后的几年间, 在政策的扶持与刺激下, 汉能、三安光电等众多光伏企业先后诞生, 多晶硅炉遍布全国各地 。
2010年前后, 我国光伏产能一跃达到占全球一半以上, 并包揽了全球前十大光伏组件生产商中的前五名 。
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

文章插图

但如此快速的进步, 也同样留下技术实力跟不上的祸端 。
表面上看, 以尚德为代表的早期国内光伏企业, 靠着国内政策利好与海外市场景气, 迅速实现腾飞 。 然而由于缺乏技术支撑, 国内大部分光伏企业只能成为外国资本的“代工厂” 。
于是, 伴随2008年金融危机大浪袭来, 光伏市场“黄金十年”结束, 并大幅萎缩 。 同时欧美地区接连对中国光伏产品实行“双反”, 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的中国光伏企业们, 陷入“进退维谷”的艰难境地 。
2013年, 曾风光无限的尚德发布公告承认5.41亿美元债务违约, 最终实施破产重组;而赛维LDK创始人彭小峰也负债累累, 最终逃亡美国 。
【宁德已成“王”,“光伏茅”隆基能多久称“王”?】或许, 只有置之死地, 才能激发求生的欲望 。 落后产能的淘汰, 反而为后续的崛起奠定基础 。
近两年间, 全球对新能源利用提升到新的高度, 光伏作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 更是得到极大发展 。 公开资料显示, 截至2020年, 中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片及组件分别占据全球69%、63%、77%、69%的产能, 且产能产量均高居世界第一 。
而在这背后, 隆基股份起到了关键作用 。
从参与者, 到领路人隆基股份经历了早期中国光伏产业的兴衰 。 1990年, 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半导体材料专业, 进入国企从事单晶硅材料生产 。 在随后的十年间, 李振国一直在单晶硅材料领域奋斗 。
2000年, 李振国创办先新盟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隆基股份前身), 依然从事半导体级单晶硅材料的研发、制造与销售 。 初创的西安新盟举步艰难, 在资本市场的路上越走越慢 。 由于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 李振国也因此试了很多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