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器人的喋血江湖


扫地机器人的喋血江湖

文章插图

2025年全球和中国扫地机器人市场规模, 将分别达到130亿美元和50亿美元(瑞银预测数据) 。 而眼下, 扫地机器人在国内市场渗透率仅4%-6%, 远低于美国的13% 。
这是资本狂热追逐扫地机器人行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
【扫地机器人的喋血江湖】即便行业里已经有了千亿市值的科沃斯(603486.SH)和股价一度冲上1300元的石头科技(688169.SH), 在股权投资市场上, 扫地机器人仍旧是炙手可热的标的 。
企查查数据显示, 2020年国内机器人行业投融资总金额达到260亿元, 其中以扫地机器人为主的清洁机器人赛道, 占比约为13% 。
今年以来, 扫地机器人企业融资已经超过10起, 几乎每个月都有品牌完成数千万级融资 。
6月15日, 乐生智能宣布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7月19日, 由利完成5000万元A轮融资;9月21日, Trifo完成数亿元C1轮融资;10月, 追觅科技完成36亿元C轮融资, 刷新行业融资记录;11月, 甲壳虫智能宣布先后完成两轮融资, 整体融资额过亿……
入局者众背后, 值得思考的是:这个行业真的那么诱人吗?各路竞争者在资本加持之下, 到底上演的是什么样的神仙打架?这个行业的竞争逻辑主线又是什么呢?哪些公司会成为行业的绝对头部?
“扫地机器人”诱惑
“懒人经济”为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兴起, 叠满了buff 。
在“躺平”这件事上, 90后最有发言权, 下班挤着地铁公交回家后, 谁会愿意把青春的小尾巴耗费在扫地拖地上?智研咨询的数据显示, 扫地机器人的消费者主要为21-30岁的群体, 占比42.33%, 其次31-40岁群体, 占比为34.95% 。
紧随年轻消费族群的消费习惯曲线, 扫地机器人企业借势而起, 东风劲鼓之下, 出现了创新制造的科沃斯和创新技术的石头科技为行业代表性企业 。 而在市场低渗透率的诱惑之下, 资本期待更多的行业小巨头出现 。
尤其是在科沃斯和石头科技上市之后, 两家明星公司在市值、股价以及消费市场上的销量表现, 产生了巨大的晕轮效应, 吸引了各路入局者 。
目前, 市面上充斥着两百余个扫地机器人品牌 。 其中不乏美的、海尔这样的传统家电巨头携既往之优势而来, 亦有云鲸、追觅这样的互联网基因更浓厚的后起之秀, 但整体而言, 科沃斯与石头科技构成了行业最有竞争力的第一集团军 。
前者深耕行业十余年, 通晓制造语言, 对于扫地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有颇多建树性影响;后者则贴着市场飞行, 以洞察消费行为和用户心里倒逼技术创新, 并以此来带动市场变革 。 两者走得是迥然各异的发展路径 。
从全球市场发展来看, 扫地机器人经历了一个产业规模落地、技术驱动发展和需求决定市场的过程 。 而正是中国企业的加入竞争, 让全球扫地机器人的行业走势也发生了改变 。
1996年伊莱克斯的产品“三叶虫”正式亮相, 成为扫地机器人类产品可追溯的发端 。 七年之后, 美国公司iRobot在将家用扫地机器人产业规模化落地, 不过其初代产品技术并不成熟, 在空间导航、机器识别、语音识别等方面都急需迭代升级, 结果覆盖率低且吸力较弱, 实用性大打折扣 。
iRobot的开创者地位令人尊敬, 也因此iRobot成为所有扫地机器人行业企业都要参照和超越的目标 。 事实上, 今天来看作为行业前辈的iRobot在技术层面已谈不上什么领先了, 后浪们跨过行业门槛, 逐渐蚕食iRobot原有的市场份额 。
在2014年至2018年, iRobot在全球占据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50%以上, 但来自中国的扫地机器人新势力代表的石头科技、科沃斯等企业的崛起, 也让iRobot开始走下神坛, 不仅面临利润收窄、股价下跌的困境, 全球市占率也跌至目前的46%;在中国市场, iRobot的市场份额甚至不足3%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