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年轻人的爱情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七 )


近几十年来,这种陪伴式的婚姻在美国也逐渐式微 。 人们更关注自己在婚姻里有没有成长,有没有发展出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自我 。 婚姻也就成为个人化婚姻 。
这种「个人化婚姻」的趋势在国内也成立 。
而基于伴侣数量、相处时间、空间、财产等爱情要素的不同,又能分出开放式关系、无性恋爱、契约式爱情等不同于传统婚姻模式的新关系 。
仍然混沌一片的出口大众对这些新关系的接受程度仍旧很低,在塔门的调查中,七成的人(71.9%)不能接受开放式关系、83.1%不接受多边关系 。
但塔门的调查中,如果有机会,超过三成的年轻人,想要或已经尝试过 「开放式关系」 。 将近五分之一的人想要或尝试过「多边关系」 。
(需要申明的是,无论是开放式关系还是多边恋,都需要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 。 纯粹的性开放和性欺骗不在讨论中 。 )

2021年,中国年轻人的爱情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文章插图

关于开放式关系的质疑,许多人认为只是「渣男渣女」的概念包装 。 一种说法认为,是自恋时代一种不负责任的逃避,并不能建立深刻的关系连接 。 另一种说法是它是社交网络时代里对人的「信任」的不信任,人们在互联网上有无限的自由选择,只会让人频繁地陷入疲惫的空虚里 。
支持的人,则认为「当代人的情感需求,已经无法长时间被一同个人满足」,新关系是摆脱「落后的,已经不合时宜的爱情模式」的必然探索 。
而另一个被探索的出口,是技术 。 人工智能、不需要真人参与的陪伴、速食关系 。
一方面,摆出条件的交友模式逐渐受到年轻人的欢迎 。 「软件交友」本质上和包办婚姻、相亲类似,都是按照条件检索、配对,一个媒介是媒人,一个是互联网平台 。 2020年 12 月,日本政府宣布,已从年度预算中拨出 20 亿日元,支持地方政府在婚姻活动中使用 AI,在日本政府看来,AI 能更高效地匹配恋人,从而促进结婚率及出生率 。
另一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和真人慢慢谈恋爱了 。 和纸片人谈恋爱、追星恋爱、在淘宝上购买虚拟恋人服务、在交友软件上找约会对象,都成为和真人恋爱的「平替」 。 Tidio AI 在 2021 年的一项调研发现,超过四成的受访者能够接受把机器人当作自己的伴侣,48%的男性和 33%的女性表示,接受「和机器人发生浪漫关系」 。 这些方式把谈恋爱当作应对孤独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爱慕对象甘愿磨合、冒险、忍受痛苦的过程,本质上,和饿了就打开外卖软件没有区别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塔门”(ID:DT-Tamen),作者:塔门,36氪经授权发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