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互联网拒绝流量( 二 )


消费互联网是“赢家通吃”,所以要用“烧钱”换规模,用“短平快”抢风口,最后用增值服务获取利润 。
而产业互联网,则强调多方协作,产业链上的各家企业共享资源甚至技术,共同提升效率,最后换取整体效益的提升 。 所以产业互联网最终实现的,是垂直领域内各家企业,形成一个紧密连接的产业集群 。
说完区别,还需要提一句,消费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紧密关联的 。
正如马化腾所说:“没有消费互联网助力的产业互联网,就像一条无法与大海连通的河流,可能在沙漠中日渐干涸 。 ”
3. 提到产业互联网,常听人说起“存量”和“增量”,怎么理解?有个比喻很形象:“增量像是分蛋糕,而存量则是抢蛋糕 。 ”
在过去十多年,智能手机的普及度,从少数人使用,发展到几乎全国人手一部,这就是典型的增量红利 。 所以增量往往与人口红利相关 。 蛋糕很大,看谁更快发现和瓜分它 。
而当增量见顶,企业就需要考虑做存量替代 。 例如Uber、滴滴、神州专车等新型打车软件,杀入出租车市场,通过创新的运营模式,把别人手里的蛋糕抢到自己手里 。
所以,所谓存量替代,就是我们今天常听人说的:所有生意都值得重做一遍 。 用更优的商业模式,打败和淘汰那些“老玩家” 。

当互联网拒绝流量

文章插图

从门店创新到外卖,再到预制菜,餐饮业不断有人试图重新瓜分蛋糕图源:Pixabay
无论是消费互联网,还是产业互联网,都有很多做增量和存量的机会 。 不过总体而言,产业互联网更加偏向做存量 。
这和中国的总体经济重心有关 。
经济驱动,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 需求侧的时代过去了,未来国家的经济重心将转向供给侧 。 产业互联网要做的,正是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升级,最终实现的目的,就是“降本增效” 。
4.那么打车软件的模式,属于产业互联网吗?打车软件的模式,可以说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雏形 。
传统的出租车行业,乘客不了解周围的出租车情况,只能傻等,司机不了解周围的乘车需求,只能苦寻 。 而打车软件的做法,是将司机信息和乘客需求全部整合在平台之中,基于数据和算法,自动匹配供需 。
这种做法带来的好处,就是上面提到的,“降本增效” 。 产业互联网的一部分功用,正是要通过数字化,优化产业链各方供需,提升效率 。
不过打车软件的模式和产业互联网的区别,也非常明显 。
首先,打车软件前期的烧钱模式,和后来的垄断地位,都是消费互联网的典型特征,与产业互联网不同;
其次,产业互联网涉及上中下游诸多环节,其价值链条和结构,要比打车软件复杂得多 。
5. 产业互联网和前些年被热议的“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是一回事吗?简单来说,工业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一个子集 。
第一,工业互联网只针对工业制造领域,而产业互联网则可以涵盖第一、第二、第三产业;
其次,狭义的工业互联网,通常局限于研发制造环节,产业互联网则包括了销售和服务环节 。
当互联网拒绝流量

文章插图

产业互联网指南针模型中,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互联网子集图源:觅途咨询
而互联网+,则可以说是产业互联网的局部功能 。
“互联网+”,也就是“互联网+各行各业” 。 所以互联网+所注重的,是让互联网的信息交换能力,惠及到各个行业,从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 。 比如上面提到的打车软件,就可以理解为一种互联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