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ymo落寞:小鹏,文远知行们为何还加速驶向Robotaxi赛道?( 二 )


可之后就打脸了 , 今年5月份 , 据彭博社报道 , 曾有知情人士称 , 马斯克已与Luminar公司签订协议 , 计划使用该公司激光雷达进行测试和开发 。
事实上 , 如同人的眼睛有误判的情况一样 , 视觉算法也有弊端 。 比如 , 特斯拉曾被报道把白色大货车识别成云朵 , 直接撞上去 , 把二维的人体投影当成真人 , 主动刹车 。
正是看到了视觉算法的弊端 , 越来越多的汽车厂商选择视觉算法+激光雷达的方案 , 可见这两种方案都有可取之处 。
此外 , 在无人驾驶落地方面 , Waymo沿用类似于安卓技术开源模式 , 特斯拉采用类似苹果的闭环模式;在自动驾驶的实现上 , 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也各有优劣;在自动驾驶计算层面 , 也有Mobileye主张算法优先和英伟达主导的算力优先两大流派等等 。 未来可能还有更多的细节技术路线 , 不再赘述 。
谈擎说AI认为 , 在Robotaxi技术的进阶路线上 , 也存在着Waymo为代表的“直奔L4”与特斯拉为代表的“渐进式路线”都是可行的方案 。 即使Waymo落寞了 , 不代表别人做不出来L4 。
汽车行业的技术的演化周期还处在初期阶段 , 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都很正常 , 正是因为不同的路线分歧互相竞逐 , 才有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 。
就像当年智能手机刚兴起的时代 , 翻盖式、滑盖式、直板式都有很多铁用户 , 即使随着技术的深化 , 未来也会面临优胜劣汰 , 在新能源汽车的上升期过早下定论未免显得因噎废食 。 况且 , 在谈擎说AI看来 , Robotaxi这条赛道上的奖励甚至可以说颇为丰厚 。
02Robotaxi马拉松终点线前的奖励?Waymo的“直奔L4”路线曾经是自动驾驶的标志性模式 , 即通过采购车辆 , 然后改装和部署自研的自动驾驶技术方案 , 对外宣讲的商业图景 。
从小鹏和文远知行最近宣布入局Robotaxi来看 , Waymo中止Robotaxi的测试项目似乎没有打击到他们对这个万亿赛道的热情 。
如何看待同一条赛道中 , 不同企业间的割裂现象呢?谈擎说AI认为 ,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 , 出行市场蛋糕够大 。 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 , 自2016至2020年 , 我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 2020年我国移动出行用户规模已达5.69亿人 。 中国网约车数量以平均每年增长19%的速度 , 至2022年底将形成2600万辆的规模 。
供给和需求都是超大规模的赛道 , 每个有能力沾光的企业都不会拱手让给别人 , 中国的出行市场表面上滴滴一家独大 , 但滴滴是轻资产运营平台 , 挣的是人车信息匹配的钱 。 假如无人驾驶成功了 , 取代司机意味着大幅降低成本 , 真正有Robotaxi的企业才有资格玩下去 , 车成为主要生产工具 , 届时滴滴的头部地位将不复存在 , 整个赛道的格局要大洗牌 。
所以说 , Robotaxi市场潜力大 , 国内玩家明白先发的重要性 , 这也体现出企业典型的占坑思维 。
很多人不禁要问 , 既然值得做 , 为什么小鹏宣布明年才做?
原因是造车很花钱 , 小鹏之前不做是因为造车的根基还不牢固 , 现在在新势力中站稳了 , 果断多元布局 。 从小鹏今年Q3财报看 , Q3总收入为57.2亿元 , 环比增长52.1% , 毛利率为14.4% , 环比增长2.5% , 现金储备规模也达到453.6亿元 。
另一方面 , 小鹏尝到了技术投资的甜头 , 2021年Q3小鹏汽车研发支出12.64亿元 , 研发费用率22% , 同比去年同期约增加50% 。 与此同时 , 小鹏的高速NGP月度使用率达到60%以上 , NGP的高速里程渗透率超过60% 。
可见用户对小鹏的导航辅助驾驶技术还是比较认可的 , 布局Robotaxi也有着推动技术进阶的考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