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出师特斯拉?

可望而不可及 。
国内造车新势力 , “蔚小理”的排名大战 , 终局还未尘埃落定 , 但“中国特斯拉”的名号花落谁家 , 已然露出端倪 。
【小鹏出师特斯拉?】蔚来专注于打造高端客群市场全新的车生活方式 , 理想则是依靠对国内出行场景的理解 , 呈现最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 电动化也好 , 智能化也罢 , 都可以解读为二者实现各自愿景的工具 。
唯有小鹏 , 坚持走全栈自研量产路线 , 在技术层面向特斯拉看齐 。 机器马、飞行汽车各种看似把文艺作品搬进现实的产品思路 , 又让人不得不认真看待的目标规划 , 与马斯克的火星车、机器人产品如出一辙 。
10月份 , 小鹏连续两个月破万 , 三季度财报的预期自然更是被外界普遍看好 。
成绩单出炉 , 季度汽车交付量达25666辆 , 按年上升199.2%;季度总收入达人民币57.2亿元 , 按年上升187.4%;季度毛利率达14.4% 。
形势一片大好的背后 , 少不了同样超出预期的亏损扩大 , 毕竟需要支撑新产品线的开发落地、老产品线产能的扩大以及销售网络、售后服务的支撑 。 但18亿的亏损仍在资本市场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 。 美股连续看涨 , 港股则有些许承压 。
财报电话会议上 , CEO何小鹏对于第四季度的全年收官之战信心满满 。 假若能够完成预计交付量 , 小鹏全年交付数据将会超过9万辆 , 同比增长200% , 压制蔚来不在话下 。
且随着近日在广州车展上亮相的高端SUV产品G9 , 小鹏旗下系列产品线会进一步丰富 , 价格区间覆盖广度更大 。 难道“中国特斯拉”真的已经学成出师 , 成为新的领跑者了吗?
小鹏的未来恐怕并未有那么理想 , 更何况 , 市场对特斯拉的质疑也从来没有中断 。
01三板斧的逆袭在小鹏之前 , “中国特斯拉”的非正式代言人 , 一直是蔚来莫属 。 与马斯克一样 , 李斌同样是个擅长对资本市场讲故事的人 。
在国内最早的特斯拉跟随者光环加持下 , 蔚来的市值一度是后来者小鹏和理想之和 。 何小鹏也曾坦言 , 最初在考察投资小鹏汽车时 , 还特意去询问过李斌的意见 。
然而同理想的创始人李想一手创办汽车之家一样 , 李斌之前的创业项目易车网也属于深度服务于国内车主用户群体 , 对于汽车行业和市场客户的理解更有见地和自己的坚持 。
与之相反 , 产品经理出身的何小鹏 , 死磕技术的极客精神反而让小鹏汽车走上了与特斯拉同样的选择 。
也正是自主研发、自建工厂、低价铺量这与特斯拉神似的三板斧 , 为小鹏今时喜人的财报奠定了基础 。
小鹏汽车与特斯拉作为全球唯二的拥有全栈自研量产能力的新能源车企 , 在自动驾驶技术上的探索摆脱了上游雷达、摄像头等供应商的桎梏 , 无疑走在了同行前列 。
特斯拉的优势在于起步更早 , 落地更快 , 先于谷歌、百度这些想要一步到位L5自动驾驶级别的软件大厂 , 让资本看到了跑在路上的真车 。 但是在获得二级市场认可之前 , 依旧度过了艰难漫长的研发期 。
小鹏的追赶者身份 , 纵然有珠玉在前 , 仍不免受到质疑 。 毕竟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处于教育渗透阶段 , 勉强只能算是辅助驾驶的智能化系统最多属于锦上添花 , 并不能成为车主用户的首选考量因素 。
但熬过了技术积累、产品迭代、体验升级的低谷期 , 小鹏的NGP系统目前已成为国内行业公认的第一水平 , 且抓住特斯拉中国区用户FSD服务长期无法更新的窗口期 , 俘获了一批需求辅助驾驶功能的年轻车主 。
特斯拉在最初与戴姆勒的尝试合作后 , 毅然决然地建立起如今遍布全球的超级工厂 , 也成为其不断降本增效 , 降价铺量的杀手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