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 , 她在上海出差采访 , 在酒店看完资料 , 已是深夜 。 她想起手头另一个漫画的项目 , 只能熬夜到凌晨三点 , 写完文案 , 倒头睡去 。 第二天9点 , 又得开始采访 。
那段时间 , 王敏形容自己是一根“紧绷的弦” 。 有好几次 , 她觉得自己处在崩裂的边缘 。 但王敏始终默认 , 这才是“正常”的工作节奏 。
在社交网络上 , 主动加班、内卷的人 , 通常会嘲讽为“奋斗X”、“工贼” 。 有人在网上发布吐槽同事加班的帖子 , 标题上写着:工贼何必为难社畜?底部有人跟着评论:“哪天公司不行了 , 你这种人是不是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因为自己上班偷懒了?”
主动加班背后是更为复杂的过劳问题 。 中国适度劳动研究会会长杨河清教授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 主动过劳背后也是压力 。 员工被要求不断为企业牺牲 , 才可能会被领导青睐 。
02 消失的闲暇在现代一线城市 , 似乎不存在时间上的富裕者 。
即使提前完成了工作 , 林肖也会在休息时感到不安 。 2021年9月 , 他刚结束一个视频项目的策划 。 下班时 , 在电梯里 , 他听见隔壁市场部的同事竟讨论起了下一年的战略规划 。 那是一种课还没上完 , 学霸却开始预习起明年课本的感觉 。
工作没有尽头 。 有时到了周末 , 林肖想停下来休息 , 但内心总是空荡荡的 , 没法放空自己 , 觉得需要做点什么来填满自己 。 有相似焦虑的不止他一人 , 林肖看到有人发朋友圈讨论加班:“不知道怎么活成了一天不工作就很恐慌的人”、“不加班没钱赚 , 感觉就要死于安乐” 。
林肖的第一份工作 , 是北京望京的一家创业公司 。 公司业务发展并不顺利 。 员工每周只需要坐两三天班 , 上司也很少找到下属交接工作 。
在互联网公司遍布的望京 , 其他公司所在写字楼 , 总是很晚才会熄灯 。 这也提醒着林肖 , 他是这座加速运转的城市里的异类 。
那时 , 刚好林肖认识的一位行业前辈 , 因为中年失业 , 加上投资不善 , 被迫变卖房产 。 身在互联网行业 , 林肖也做好了35岁失业的心理准备 。 而青春 , 就是奋斗最大的资本 。 他突然理解了 , 为什么很多人崇尚成功学 , 那是焦虑的产物 。 他果断辞职 , 像是从一条正在沉没的船上抽身 。
林肖得出结论 , 选择一家处于上升期、有前途的公司 , 加班在所难免 。
焦虑感同时也是安在王敏身上的发条 , 她刚入行一年多 , 急着得到业内和公司的认可 。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 她一直秉承着效率至上 。 王敏自称“小镇做题家”出身 , 最懂埋头苦干 。 学生时代 , 每到饭点 , 从教室冲到食堂 , 再到吃完饭返回 , 她最多只留给自己15分钟的时间 。
这股劲儿至今没从王敏身上消失 。 kpi是老板考核员工能力的最直观数据 。 有的同事会在完成一个工作项目稍微休息 , 但王敏总希望有另一个项目可以无缝衔接 , 甚至同时操作多个项目 。 一旦手里没活 , 就感到惶恐 。
后来 , 王敏在网上看过过一个观点:多线工作的能力其实是反人性的 。 所谓的multitasking(一心多用) , 是为了服务效率社会 , 才强行培养出来的能力 。
“都市人是停不下来的 , 我们不做无聊的事情 , 甚至失去了发呆的能力 。 ”王敏在她自己身上发现了某种功能的退化 。 她会用碎片化的事物填满偶尔得来的闲暇 , 有时是一些琐碎的工作 , 有时是社交软件上的视频 , 扎进永不停歇的信息流 。
来自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咨询师“心理芝士(下称芝士)” , 在这群“时间贫困者”身上发现了异常 。 她告诉《豹变》 , 996、加班 , 这类过劳行为 , 会影响人的自我调适能力 。 工作强度正常的人 , 能更好应对生活里突发事件和压力 , 而过劳人群 , 在这方面的功能会出现退化 。
- 哈士奇性格现状分析
- 论「日式精髓」,我只服这个120㎡的三口之家
- 当快手大V「倒戈」抖音
- 国外创投新闻 | 金融科技初创「Jefa」种子轮融资200万美元,为拉丁美洲女性提供数字账户
- 厦门适合风湿病人居住吗 江西新余气候怎么样?适合风湿病人居住吗?
- 国外创投新闻 | 医疗金融科技初创「PayZen」A轮融资1500万美元,提供“先买后付”医疗护理
- 国外创投新闻 | 美国品牌聚合初创「Heyday」C轮融资5.55亿美元,专注功能性家居和生活方式类品牌
- 20年15倍回报的秘密:重温「百年老店」Baillie Gifford投资心法丨聪明的钱
- 当互联网拒绝流量
- 互联网医疗平台微脉与波克城市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