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决策智能项目的五种失败姿势

失败其实也是一种胜利
2021即将迎来最后一个月份 。 每到这时 , 关于未来的技术趋势预测总会见诸报端 。 前不久 , Gartner公司就宣布了企业组织在2022年需要探究的几大战略性技术趋势 , 它们或将在未来5-10年内推动重大颠覆和机遇 。
其中 , 既有看起来相对新颖的分布式企业、云原生平台CNP、超自动化 , 也有火了几年的生成式AI、决策智能DI等 。
今天想跟大家深入聊一聊的 , 就是号称“世界级难题”的——决策智能DI 。
早在2017年 , AI浪潮刚刚袭来的时候 , 业内就流传着类似的预言: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人工智能企业 。 而AI公司的典型样貌 , 不就是利用智能技术让企业决策更高效、更精准、更灵活吗?
看起来似乎很简单 , 将经营中产生的大数据扔给AI不断地训练学习 , 形成适配业务需求的决策模型 , 将原本依靠经验的“人治”变为“数治” , 就可以了 。
类似的案例也不少见 , 比如某服装厂商将原本要靠店长每天统计上报补货数量 , 全部变成了系统根据销售情况自动安排补货;某自来水公司原本需要靠人工来调节水压 , 运用AI智能判断调压 , 省了人工和运营成本 , 住户体验也更好了……听起来皆大欢喜 。

企业决策智能项目的五种失败姿势

文章插图

但现实中 , 我们走访了许许多多的传统企业智能化项目 , 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
和成功相比 , 失败或停滞的案例更多 。
这些企业中 , 不乏几十年的深厚管理功力 , 更不缺少推进智能化项目的魄力和眼光 , 否则也不会最先拥抱AI 。
但是 , 这些探索中 , 有的智慧门店 , 在尝试了十几家之后宣告终止;
有的企业好几年还停留在数据采集、数据治理阶段 , 距离决策智能遥遥无期;
有的预测模型 , 根本达不到预期效果 , 还不如依靠专家经验的传统方式……
这些现实问题 , 是很多企业在智能化探索中很少愿意去讲的故事 , 一些AI技术服务商也往往会隐去这些“失败案例” , 倾向于畅想“技术利好” 。
据Gartner公司的测算 , 到2030年 , 智能决策将超过所有其他类型的人工智能活动 , 占全球人工智能衍生商业价值的44% 。 也就是说 , 未来组织必须使用决策智能 , 以增强竞争优势 。
如果搞不清楚可能踩到的坑 , 反而会在当下透支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对决策智能以及AI的信心 。
所以 , 我们决定通过五个“大失败“案例 , 带大家参观一下决策智能DI可能有哪些失败姿势 。
姿势一:没数据 , 却要洞察智能指导决策 , 首先要求AI能够从各种异构化数据中洞察出隐藏的业务逻辑 。 但许多企业的数据却散落在各个渠道 。 其中 , 最为撕裂的要数线上与线下 。
我们采访的某A服装品牌 , 就是线下购物商场起家的 。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 线上业务近些年快速崛起和壮大 , 还没来得及与传统的线下渠道、供应体系深度磨合 , 已经形成了分庭抗礼的状态 。
线上、线下分属两个渠道 , 分管领导/老板之间有着直接的利益冲突 , 订单、库存、会员数据等都不愿意共享和打通 。 而企业壮大之后 , 创始人的权力也受到多方掣肘 , 很难强势地要求双方整合成全国乃至全球“一盘货” , 最后A企业不得不各个渠道各建一个系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