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BAT的科学家们,被VC疯抢( 二 )


入职阿里后 , 闵万里负责孵化各类人工智能应用 , 从无到有组建大数据孵化器团队 , 从最初的道路信号灯优化系统到后来的ET城市大脑、ET工业大脑、ET农业大脑 , 闵万里立下了“汗马功劳” 。
不过四年 , 闵万里却以一封「山景辞行」向阿里云作别 。
贾佳亚从腾讯离职后 , 创立了AI公司思谋科技 , 专注深度学习和计算机视觉等科技的应用创新 , 且在今年6月完成了2亿美元B轮融资 。
另一位慕尼黑大学博士 , 人工智能专家 , 国际知名机器学习专家余凯也曾在百度挥洒过汗水 , 余凯的擅长领域为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 , 曾任百度IDL常务副院长 , 百度研究院副院长 , 兼任负责百度图片搜索产品的高级总监 , 他带领过的团队相继三次获得“百度最高奖” 。
可在百度任职3年后 , 余凯还是选择从百度离职 。 不仅如此 , 百度前首席科学家吴恩达也从百度离职 , 由于百度研究院高层的频繁出走 , 百度也被戏称为“人工智能黄埔军校” 。
腾讯也难逃“科学家出走”的命运 。 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 , 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统计系教授张潼 , 曾在2013年加入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 , 又在2017年3月加盟腾讯 , 任AI Lab主任 。 但在腾讯两年后 , 张潼再次离职 , 选择回到学术界 , 继续AI领域的学术研究 。
张潼、闵万里、余凯、朱胜火、任小枫……这些BAT下血本挖回来的科学家 , 却没能在大厂留得住 。
在BAT里 , 由于公司各阶段技术研发的方向和需求不一样 , 企业的人才梯队方向也会随之转移 , 具有不可控性 , 这时候可能就与科学家自身的擅长领域 , 发展方向产生矛盾冲突 , 当冲突不能妥善调节时 , 离职就成了必然选择 。
对于科学家自身来说 , 无论是追求自身价值实现的最大化 , 还是财富价值的最大化 , 创业都是一种最佳途径 。 毕竟他们名校毕业 , 人脉充足 , 与其当一个“高级打工仔” , 不如投身创业大潮 。
事实也是 , 绝大部分从BAT离职的科学家们都走上了创业之路 。 余凯从百度离职后就创立了地平线机器人 , 这家公司是一家嵌入式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和系统级解决方案提供商 , 主要业务是为自动驾驶汽车、智能摄像头等终端设备安装“大脑” 。
截至2021年6月10日 , 地平线机器人已经经历13轮融资 , 而且近半年内 , 地平线机器人共获投7轮 , 共计至少12亿美元 , 吸金能力强悍 。
同为百度“出走”的科学家吴恩达也选择了创业 。 吴恩达的Woebot已经于今年7月宣布完成 9000 万美元 B 轮融资 , 此轮融资完成后 , Woebot Health 融资总金额达 1.14 亿美元 。 融资方包括JAZZ Venture Partners、淡马锡、贝莱德、Owl Ventures 等 。
闵万里从阿里离职后 , 牵头创办了一只风投基金 , 聚焦传统产业周边 , 用云智能技术注入和资本加持“二位一体”的组合型赋能 。 根据钛媒体报道 , 闵万里创办的VC基金募资已经到位 , 首期规模约为8亿美元 。
从BAT出走的科学家们创立的公司是备受资本偏爱的“宠儿” , 融资金额也非常可观 。
03“智慧大脑”的下一程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 , 这一批掌握最尖端技术的科学家备受瞩目 , 他们这群被企业视为“智慧大脑”的高精尖人才去到哪里 , 便意味着资源、资金、人才将在哪里汇聚 。
细细盘点那些从BAT出走的科学家们的流向 , 除了自主创业躬身入局 , 就是重返学术界 , 带着自己多年的学术积淀重返学术界 , 浇灌新一代科技人才 , 身体力行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