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维英辞去字节跳动副总裁职位后 , 追随他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老领导张亚勤 , 加入清华大学智能产业研究院 , 从事人才培养和科研相关的工作;漆远离开阿里巴巴后入职复旦 , 担任复旦大学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前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也在去年以兼职教授的身份加入清华高等研究院 , 并面向计算机视觉、计算机图形学招收博士生 。
当下 ,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 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 , 早在2017年 ,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就说过 , 未来人工智能将要取代50%人的工作 。 而《2020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白皮书》也显示 , 五年内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超过4000亿元 。
与“新消费”、“文娱”等产业不同 , AI行业是技术驱动型产业 , 普通创业者不在这个行业深耕三五年是无法入门的 , 而科学家下场创业能够起到领头与整合的作用 , 而且现在AI行业的各个应用领域都亟需技术型人才 , 市场缺口很大 。
可以说 , 现如今科学创业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机 , 做人工智能、大数据的这一批人 , 也都迫切地渴望从技术走到具体应用场景中去 。
从行业层面来说 , AI创业最核心的就是AI科学家 。 但国内的创业环境却依然保守 , 认为科研需要静 , 而创业需要动 。 柳传志也曾说过“科研思路与公司运营极为不同 , 有些科学家在管理上并不擅长 。 ”
最近经纬中国创始管理合伙人张颖一篇“给科研型创业者的九条建议”刷屏 , 文中道出了科学家创业会面临的种种问题:科研或技术出身他们在专业领域权威 , 技术积累深厚 , 但也往往因为出来创业相对较晚 , 年龄较移动互联网创始人创业相对偏大;也会因为科学、技术导向较强 , 性格相对容易固化 , 容易单线思考 , 更难接受新事项;科学家往往是顺向思维 , 喜欢从技术路线去思考产品形态 , 但市场往往需要的是逆向思维 , 要根据商业需求去倒退技术匹配 。
从BAT出走的科学家能频频得到资本的青睐 , 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道有关“性价比”的选择题 。
VC决定是否投资一家公司 , 一定会预判这家创业公司的价值 , 在这个维度上 , 最重要的就是企业是否拥有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技术与产品 , 虽然AI技术落地漫长 , 但胜在前景宽阔 。
从互联网大厂出走的科学家们 , 不仅有实打实的技术 , 更具有商业方面的知识与历练 , 既有科技型人才的踏实 , 又有企业家懂得变通的头脑 , 还有寻常创业者不可得的人脉资源 , 这些都是他们最具价值的点 。
近些年AI创业早已不如2015年那么火热 , 在市场大环境遇冷的情况下 , 各家都开始收紧钱袋子 , 出手也更为审慎 。
相比较而言 , 投那些经过实战的“有钱有人有头脑”的BAT科学家们 , 明显有更大的赢面 , 也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 。
技术决定着企业经营寿命的长短 , 互联网大厂争抢科学家背后 , 其实是争抢技术壁垒构建的砝码 , 而这些被大厂吸引来的科学家们近些年频频出走 , 也许是企业与个人职业追求的不适配 , 也许是学术与商业没能很好的兼容 , 但无论出于何种原因 , 都无法否认一个事实:
他们始终站在产业的最前沿 , 是一群触摸未来的人 。
【出走BAT的科学家们,被VC疯抢】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摘商业评论”(ID:xinzhainews) , 作者:新摘的 , 36氪经授权发布 。
- 中国机器人:速度与激情
- 隐退的张一鸣,跳动的字节
- 董明珠22岁秘书直播带货,要“养成”网红版本的自己?
- 零号英雄创始人朱新力:新品牌追求「短时爆款」是急躁的伪命题
- 一个被忽视的刷屏武器,广告歌
- 有没有增肥的好方法?女生168厘米98斤太瘦了,泪崩?
- 医生估算胎儿6斤,为什么生下来的时候有8斤多?
- 这是我见过的“最省钱的装修”!更难得的是:还不失实用与品味
- 选择高品质的比熊犬
- 比熊犬换毛期吃啥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