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人生活习惯,吃什么?

那儿的人爱吃肉喝酒生活节奏不比在北京上海那么快 , 人们比较热情内蒙西部和东部还不是很一样 , 东部就算是是东北了 。每天不会朝九晚五 , 生活比较安逸 以下作参考:蒙古族待客如果您到内蒙草原蒙古人家里作客 , 会受到盛情款待 。在善良好客的蒙古人心中 , 各minzu都是一 家人 。蒙古族十分注重礼貌 ,  待人接物皆彬彬有礼 , 温文兼恭让 , 令外来游客感到亲密无间 。蒙古人迎接贵宾 , 婚丧嫁娶 , 逢年过节 , 敬神祭祖 , 最隆重的礼节就是放五茶 。蒙古人认为: “没有羽毛 , 有多大的翅膀也 不能飞翔;没有礼貌 , 再好看的容貌也被耻笑 。”五茶的含义是:献哈达 , 喝奶茶 , 尝鲜奶 , 摆羊背子 , 敬美酒 。献哈达:主人迎送客人 , 晚辈谒见尊长 , 都要奉献哈达 , 这是表示对客人或长辈的崇高敬意和亲切的问 候 。当主人手捧哈达 , 躬身把 它举过头 , 恭恭敬敬地递给客人后 , 便虔诚地下跪磕头 。客人接到哈 达 , 表示了谢意 , 恭敬地向主人奉还哈达后 , 主人又非常有 礼貌地向客人磕头致意 。传说 , 成吉思 汗在世时 , 常以哈达为纽带 , 结交了很多朋友 , 对巩固政权起到过重要的作用 。哈达的质料有布的 ,  有丝织品的 。有白色的、有蓝色的、有黄色的 , 但以白色居多 。喝奶茶:客人被邀请进蒙古包 , 主人先在红漆小桌上摆上黄澄澄的酥油、珊瑚状的奶酪、似饼薄厚的奶皮子 , 以及炒米、红糖、油炸 食品 。然后就拿着瓷质精细、图案艳丽的小碗 , 用小木勺舀进少量炒米 , 沏上滚烫喷香的奶茶 , 敬让客人畅饮 。蒙古人用砖茶、 牛奶或羊奶、食盐熬制的奶茶咸香可口 , 初次品尝它的人 , 也都会感到满意 。尝鲜奶: 尝鲜奶是必不可少的 。主人把洁白的鲜奶倒入银碗中 , 用双手递给客人后 , 客人即用右手无名指伸到银碗里蘸三次 。diyi次 弹向天空 , 以示谢天;第二次弹到地上 , 以示敬神、祭灶;第三次则自己品尝 。尝鲜奶表达了蒙古人祈求平安 , 祝愿牧业丰收的好心愿 。摆羊背子:摆羊背子是五茶中最隆重 , 最讲究 , 最壮观的项目 。羊背子是蒙古族的“餐中之尊” 。它是由羊头、羊身、肩骨、四条腿拼凑在一起 , 并按照一定地规格 , 摆放在长方形的木制 红漆托盘里 。进餐时 , 人人手持蒙古刀把整块肉切成小块 , 用手拿着吃 。羊背子肥嫩 , 肉鲜味美 。敬美酒:当羊背子端上餐桌后 , 主人便先从长辈或职务高的人开始依次敬酒 , 以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重 。斟酒时 , 有时斟一银碗酒; 有时不使用银碗 , 而用酒盅敬酒 , 但是 , 均要求客人一饮而尽 。喝酒时 , 主人还要为客人唱祝颂歌 。有多少酒 , 便有多少歌 。酒歌既是一种劝酒活动 , 又是对 待客人的一种盛情 。酒足饭饱 , 客人临别时 , 主人还要用歌声祝福客人吉祥如意、一路顺风 , 请别忘记以后再到鄂 尔多斯作客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鼻烟壶鼻烟壶是蒙古族爱不释手的一种器物 。客人走进蒙古包 , 殷勤的主人就会热情的向客人递鼻烟 壶 , 以表示敬意和友好 。客人 接到鼻烟壶 , 应放到鼻下闻一闻 , 然后如礼以答 。这样做能使双方的 感情得到及时交流 , 很快消除彼此间的生疏冷漠之感 。递鼻 烟壶时 , 还有一些讲究 , 同辈见面要用 右手递壶 , 并互相交换;长辈与晚辈相见 , 长辈只欠一下身子用右手递给对主即可 , 晚辈 则需跪下 用双手把鼻烟壶接到手中 。蒙古族视鼻烟壶为珍宝 , 常作为收藏品妥善保存 。其珍贵之处在于制作鼻 烟壶的原料选用的 是金、银、铜、琥珀 , 玛瑙、翡翠等 。鼻烟壶上的图案有的在外面 , 有的在里边 (内画) , 图案均绚丽多彩、意境高雅、气韵生 动、浑厚质朴、神形兼备、气魄宏大 , 其刻划的画 面有飞龙奔马、千鸟百兽、摔跤射箭、山水风景等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哈达.蒙古族视哈达为吉祥物 , 迎来送往、拜见尊长、觐见佛像、婚丧喜庆都要献哈达 。献哈达是一种 对客人最普通又最尊贵的礼 节 。向客人、长辈献哈达时 , 要把双手举过头 , 身体略向前倾;对平辈或 下属 , 则要求用双手系在对方的脖颈上 。献赠哈达的长 短 , 要依接受哈达人的社会地位来决定 。哈达 一般是白色 , 因为白色象征纯洁、吉利 , 也有蓝色和黄色的 。哈达的质料 , 有的是 生丝织品 , 有的是 棉纱织品 。鄂尔多斯蒙古族与火谈到火 , 便使我们想到蒙古人昔日的生活方式:严寒的冬季 , 蒙古人三三俩俩结伴狩猎 , 他们喜悦地把猎获物放到林间空地 上或草原上 , 很快弄来树枝、树叶 , 拢一堆火 , 把猎获物烤得半生不熟 , 一边美滋滋地吃着 , 一边取暖驱寒 , 火显得多么重要啊! 人间万物的循环运转 , 处处离不开火 。蒙古人视火为生命 , 以火当财富 。火还是沟通人们心灵、增进minzu之间友谊的桥梁 。喷香的奶茶 , 名目繁多的minzu食品……哪样离开了火也是不行的 。高天寒流 , 只要有了火 , 就能驱寒取暖 , 振奋人们的精神 。居住在草原上的牧民 , 往往受交通条件的限制 , 他们是烧不到煤炭的 。于是 , 他们便就地取材 , 把畜粪和柠条、沙篙等灌木 枝叶当作燃料 。蒙古包前堆放着似山如塔的牛粪、马粪和羊粪 , 或者横七竖八地垒垛着沙篙、柠条、白刺、梭梭枯死的枝干 , 犹 如一幅幅优美的风俗画 , 点缀在千里草原上 。晒干后的畜粪 , 易燃、火苗旺 , 没有异味 。用羊粪当作燃料 , 互不粘连 。沙区生长的灌木 , 有油性、坚硬 , 火劲大 , 耐烧 。显然 , 就是在十冬腊月 , 寒冰凝霜的季节里游人到蒙古包住宿 , 也会感到温暖如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 虽然有的牧民已用电或太阳能为他们的生活服务 , 但他们对火的崇拜仍不减当年 , 年年岁岁都有敬火、 祭火的习惯 。腊月二十三日(小年)祭火最讲究、最隆重 。夜幕降临 , 参加祭火的男主人和男孩 , 穿着整洁的衣服 , 一同来到燃 烧着的火盆前 , 点燃一柱香 , 先绕行蒙古包一周 , 再从左、右绕火盆祭三匝 , 把香插在火盆内 , 祭火便开始了 。这时火盆旁边的 小桌子上 , 已摆着很多供品:哈达、酒、炒米、红枣、酥油、砖茶、羊肉等 。一直到大年初一以前 , 他们还要往火盆里投祭品 。并吟诵祭辞 , 其大意是:“祈求火神恩赐:孝顺的儿子、贤惠的媳妇、温顺的姑娘、善良的女婿…… , 福来!福来!福来!” 全家人并要吃用清水煮的肉和用肉汤煮的饺子 。蒙古minzu的节日 , 是蒙古minzu风俗习惯的一项重要内容 。那达慕大会 , 常在水草丰茂、畜群肥壮的盛夏或秋季举行 。大会期间 , 除开展赛马、摔跤、射箭比赛外 , 还要进行大规模的 祭祀 。祭祀时喇嘛们还要焚香点灯 , 念经颂佛 。祈祷神灵保佑 , 祝愿人畜两旺 。除白天举办歌舞表演外 , 夜幕降临 , 人们便在辽 阔的草原上围着篝火 , 伴随着悠扬激昂的马头琴的节拍 , 通宵达旦 , 彻夜不停地、欢快地歌唱 , 尽情地跳舞 。祭敖包也是一项重要的节日活动 。每到这天 , 牧民们便成群结队地前往敖包祭祀 。他们在敖包上安放佛像 , 竖立经幡 , 并将 牛、羊肉、奶食品等一起供奉在敖包前 。然后 , 喇嘛们焚香燃灯 , 诵经念咒 , 乞求神灵保佑 , 群众则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三圈 ,  希望迎来牧业丰收年 。蒙古族过年 , 有小年和大年之分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 , 这天是送火神爷的“年火”之日 。除清扫环境外 , 还要合家团聚 , 燃放鞭炮 , 喝好酒 , 吃好 饭 , 并把牛羊肉、糖块、面饼、奶食品供奉在神龛前 , 向灶神焚香叩拜热闹非凡 。大年 , 也就是春节 。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 , 称春节为“白节” 。除夕 , 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 , 围着火塘吃饺子 。饭罢 , 还要下棋 , 玩“嘎拉卡”(羊骨头) , 在马头琴的伴奏下 , 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 。次日拂晓 , 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 , 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 , 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 。接着 , 开始拜年 。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 ,  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 一生平安 。初一到初四 , 他们一般不远行 。初五以后 , 他们才骑着骏马 , 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 ,  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 , 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 , 各族群众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 。鄂尔多斯蒙古族禁忌尊重各minzu的风俗习惯 , 是中华minzu的传统美德 , 这对增进minzu间的相互了解、加深友谊 , 是必不可少的 。蒙古minzu的禁忌 也是他们的风俗习惯之一 。那么 , 蒙古族的禁忌主要有哪些呢?进入蒙古包前要把马靴放在门外 。入包时 , 不能踩门槛 。进包后坐在包边 。离包时走原路 。告别主人时 , 主人返回蒙古包后 ,  再上车或上马 。主人献茶 , 客人应欠身用双手去接 。睡觉时 , 脚不能伸向西北方 。如包里有病人 , 门外右侧则缚一条绳子 , 绳子的一头埋在 地下 , 表示主人不能待客 。不能用烟袋或手指指人 , 不能在火盆上烤脚 , 蒙古族忌讳坐在蒙古包的西北角 。蒙古族妇女坐月子 ,  满月前不能进家串门 , 他们在门口做的标记是:生男孩的 , 门的右边挂着由哈达或棉布包裹的树枝(似弓箭) 。倘是女孩 , 门的 左边挂的是红布 。严禁客人打骂狗 。对拴有红布的牲畜 , 绝对禁止使用 。参观宗教仪式时应注意:不要鲁莽介入;参观时不妄加 评论 , 不喧哗;不模仿;不吸烟 , 不走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