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体温37°,为什么气温37°的时候感觉到很热

作为医生来大致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人的体温37°,为什么气温37°的时候感觉到很热

文章插图
人比其他动物进化的高ji和先进就是因为我们人是“恒温动物”,通过人体大脑体温调节中枢的调节让人保持体内温度在36-37℃之间波动,不会太高也不会太低,给我们身体每个器官、每个细胞新陈代谢提供一个稳定的内部环境,不会因为外界气温波动而出现明显的波动,不像很多昆虫、蛇、熊等到了冬天要么被冻死了,要么就需要冬眠才能过冬 。
这里说的恒温是体内温度恒温36-37℃,并不是说全身上下每一寸皮肤都需要达到37℃左右,而是我们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大脑、胃肠等器官保持37度左右,所以我们测量温度的时候是测量胳肢窝也就是腋窝,因为腋窝温度最接近体内温度,其他比如口腔和肛门也可以测量,理论上也更准确,更接近我们生理真实温度,但不方便,也不卫生,所以临床上比较少用 。
外界体温低的时候,身体有体温传感器,会传给大脑,大脑就会调动全身多器官一起产热,一般来说就是分解葡萄糖来产热 。
我们人是猿人进化过来的,猿人古代都是生活在雨林中,雨林因为有大量灌木的蒸腾作用,所以温度大部分保持20-28℃,所以大部分人穿衣服的情况下对20-28℃气温应该是最适应的 。如果没穿衣服30度应该也能接受,但如果气温超过30度,特别是超过37度,那身体就要通过扩张皮肤血管、皮肤毛孔来散热,散热温度是从高往低流通,当外界温度37度时候温度对流就静止,人就要通过流汗来蒸发散热,体温又高,汗流的又多,多流一会就会出现脱水、低钾低钠、低钙等电解质及内环境紊乱,这时候人肯定就会很难受很烦躁的 。
嗯,个人意见,欢迎关注并留言讨论!
血液粘稠后,身体会出现哪些信号很多朋友喜欢问“血液黏稠”的问题,如果我们直观地来想象,确实如果血液的黏稠度增加了,会导致血液流速变慢,甚至于可能导致血管堵塞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但需要纠正的一个误区是:从目前主流的医学观点来看,血液黏稠度并不是评估和判断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血液黏稠不那么重要,到底什么指标才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脑血管健康风险,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
人的体温37°,为什么气温37°的时候感觉到很热

文章插图

人的体温37°,为什么气温37°的时候感觉到很热

文章插图
血液黏稠不黏稠,真的不必太纠结很多朋友认为,血液黏稠了,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心脑供血不足,甚至是心梗脑梗等重要疾病的主要原因,但实际上,相比起血液的黏稠度变化,我们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其他几个方面的原因关系更加密切,这些原因包括年龄的增长,血压的升高,血脂的升高,血糖的升高,以及吸烟,长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因素影响 。
人的体温37°,为什么气温37°的时候感觉到很热

文章插图
心脑供血不足,心梗,脑梗的发生,多数情况下都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动脉逐渐硬化变性,出现斑块,狭窄等问题,才可能会导致心脑等器官的供血不足,而不稳定的动脉硬化斑块破裂,引起凝血物质聚集成团,堵塞心脑血管才会形成“血栓”,因此,如何评估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如何控制好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才是控制好心脑血管健康的重中之重 。
人的体温37°,为什么气温37°的时候感觉到很热

文章插图
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简单来说是这样一个过程:动脉血管壁的内膜细胞受到三高问题的影响,逐渐出现炎性反应而受损,血液中的脂质会通过受损的动脉血管壁内膜在下方形成沉积,当沉积的这些脂质不能够被身体代谢清除时,身体就会通过巨噬细胞来吞噬这些脂质,这些脂质在被吞噬的过程中,逐渐被氧化形成泡沫,这些被氧化的脂质泡沫逐渐融合,在血管壁下方形成沉积黄色脂质核心,而血管壁平滑肌会生出一个“纤维帽”,覆盖在受损的血管内皮上,这样就会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