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制造大迷局:一边全球造假,一边卡世界脖子( 二 )


通过对比会发现, 日本企业造假的时间, 与日本经济“失去的30年”, 在时间上高度重合 。 日本经济泡沫破灭以来, 大部分企业面临盈利压力, 缺乏动力在研发与创新上加大投入, 产业升级换代降速 。 在微观方面, 就必然体现为企业效率降低、竞争力下滑 。
在这种情况下, 在盈利压力之下, 如果不想重复小林研业的命运, 造假, 就成了日本制造企业保持竞争力的手段 。
【03】
日本制造衰落了吗?
频频曝光的日本制造业造假丑闻, 以及日本的家电、数码相机陆续退出消费市场, 导致唱衰日本制造的声音不断 。
事实果真如此吗?要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要知道, 日本制造业强大的核心是什么?
日本高速铁路“新干线”上, 有一枚“永不松动的螺母”, 这颗螺母出自一家只有45名员工的小公司哈德洛克(Hard Lock)株式会社 。
多年前, 哈德洛克就把螺母的图纸发到公司官网上, 并附上详细的螺母原理结构说明 。
有人模仿成功吗?没有 。
究其原因, 就在于公司常年积累的技术和工匠高超的技艺, 是无法被模仿和复制的 。
一个产品包含了有形和无形的两种技术, 尺寸、参数、制作流程、外观这些有形的部分, 都能轻易模仿, 而企业和匠人年复一年积累起来的无形技术、工艺和经验, 是竞争对手拿不走的, 这正是日本制造的精髓 。
日本制造的基因, 一方面决定了日本企业小而精, 越是高精尖的产品, 越难以实现规模化量产 。
日本《中小企业白皮书》统计, 日本360万家企业中, 大企业仅有1.1万家, 中小企业358万家, 占日本企业总数的99.7% 。
一些日本“隐形冠军”, 比如前面提到的小林研业、哈德洛克, 以及以金属板“旋压”成型工艺著称的北岛绞制所, 都只有区区几十名工人 。
另一方面, 日本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 必然朝着高精尖的方向发展 。
当东芝、索尼、松下、夏普的电子产品消失在大众消费市场, 传统制造巨头市场被中韩蚕食的时候, 日本企业在半导体、精密仪器、医药、新型材料等细分领域, 已经把控了技术密集、高附加值的核心环节, 形成不可替代的优势 。
在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报告中, 日本制造业排名经历了一个从第六名下滑到第十名, 又从第十名回升到第四名的“V”型反转, 反映出日本制造业在经历转型阵痛后, 在新领域又重构竞争力 。
比如材料领域, 日本东丽碳纤维是全球碳纤维老大, 而在半导体工艺核心材料光刻胶领域, 仅日本JSR、富士电子材料、东京应化、日本信越等企业, 就占据全球72%的市场 。
这些新型材料行业壁垒高, 可替代性低, 没有这些材料, 半导体芯片、航空火箭就被“卡脖子” 。
再比如精密机床, 全球前十大机床制造商, 日本占四家, 还有一家日德合资公司 。 可以说, 日本占据了全球机床的半壁江山 。
一些企业从大众消费市场退出, 走向产业链的上游, 在细分to B业务里成为不可替代的霸主 。
索尼曾经引领日本电子产品潮流, 当年的随身听, 几乎塑造了一种全新的休闲生活方式, 在年轻人中的受欢迎程度不输后来的iPhone 。 但现在的电子产品市场上, 索尼几乎已是销声匿迹了, 仅留下一个“没落贵族”的背影 。
但“没落”是对索尼极大的误解 。
2019财年, 索尼销售收入82599亿日元(约合4582亿元), 营业利润达到8455亿日元(约合469亿元) 。 其中涨幅最大的, 是它的影像及传感解决方案业务,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2%, 营业利润达到2356亿日元(130亿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