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应该怎么上?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这样说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中《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劳动、信息科技及其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将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
此次,做饭、家用器具维护、清洁等内容为何入选新课标?怎样防止劳动课仅停留在“拍照打卡”阶段,折腾学校,又折腾孩子和家长?5月6日,采访人员专访了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南京师范大学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顾建军 。
围绕日常生活,培养劳动习惯
新课标提出,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等统筹实施 。有媒体称之为“劳动课又回来了” 。
“这一说法不准确 。”顾建军表示,劳动课一直存在,只是形态不同,理念不同 。前些年被弱化和边缘化了,很多学校没有实施,因而不少地区也看不到劳动课了 。
“近年来,个别中小学生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忽视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等现象 。”顾建军补充道 。
【劳动课应该怎么上?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这样说】对此,新课标提出,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重点是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
劳动课程内容分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3大类别,推荐了10个任务群 。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烹饪与营养等 。
根据不同学段,各任务群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 。具体到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新课标建议1~2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学习活动,了解水果、饮品的营养价值,学习后能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 。
新课标提出,在5~6年级,烹饪与营养方面,学生要会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 。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午餐或晚餐的营养食谱 。
新课标内出现大量日常生活劳动的内容,这一设计有何初衷?
顾建军解释,劳动实践是面向现实生活和真实世界的实践,劳动课程内容必须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结合 。劳动课程内容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 。做饭做菜、维护家用器具等都是日常生活劳动的基本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劳动习惯非常关键 。建议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重点围绕做饭做菜、打扫卫生、收纳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内容对其进行培养 。
“通过日常生活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进而培养其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等 。”顾建军说 。
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
“周一至周五每天打卡一次,打卡方式为提交一两张照片,配一句文字说明”……有些学校的劳动教育仅停留在“拍照打卡”阶段,很多家长反映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
顾建军提醒:“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家庭发挥基础作用,学校与家庭、社会要协同推进 。劳动课程内容是为学生设计的,强调学生亲身实践、亲历情境、亲手操作,劳动课中一些劳动项目,家长不能包办代替 。家长要注重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鼓励孩子自觉参与、自己动手,在与学校协同指导孩子劳动实践中见证孩子成长 。”
为了鼓励学生自己上手劳动,防止家长代劳,顾建军建议:“学校也可通过劳动过程展示、劳动体悟交流等评价劳动过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