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竭的功效与作用_血竭副作用_中药血竭的作用( 二 )


(二)古籍摘要
《唐本草》主五脏邪气 , 带下 , 心痛 , 破积血 , 金创生肉 。
《海药本草》:主打伤折损 , 一切疼痛 , 补虚及血气搅刺 , 内伤血聚 , 并宜酒服 。
《日华子本草》:治一切恶疮疥癣久不合者 , 敷 。此药性急 , 亦不可多使 , 却引脓 。
王好古:补心包络 , 肝血不足 。
《纲目》:散滞血诸痛 , 妇人血气 , 小儿瘛瘲 。
《纲目》:骐驎竭 , 木之脂液 , 如人之膏血 , 其味甘咸而走血 , 盖手足厥阴药也 。肝与心包皆主血故尔 。河间刘氏云 , 血竭除血痛 , 为和血之圣药是矣 。乳香、没药 , 虽主血病 , 而兼入气分 , 此则专于血分者也 。
《本草经疏》:骐驎竭 , 甘主补 , 咸主消 , 散瘀血、生新血之要药 。故主破积血金疮 , 止痛生肉 , 主五脏邪气者 , 即邪热气也 。带下者 , 湿热伤血分所致也 。甘咸能凉血除热 , 故悉主之 。苏恭主心腹卒痛 , 李珣以之治伤折打损 , 一切疼痛 , 血气搅刺 , 内伤血聚者 , 诚为此耳 。
《本经逢原》:血竭 , 助阳药中同乳香、没药用之者 , 取以调和血气 , 而无留滞壅毒之患 。
(三)现代研究
一、化学成分
血竭含血竭素、血竭红素、去甲基血竭素、去甲基血竭红素及黄烷醇、查耳酮、树脂酸等成分 。
二、药理作用
水煎醇沉液能明显降低红细胞压积 , 缩短血浆在钙化时间 , 抑制血小板聚集 , 防止血栓形成 。水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多种致病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此外 , 还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
抗炎
其能拮抗二甲苯引起的小鼠耳廓炎症 , 对烫伤所致的炎症能加速结痴 , 促进伤口愈合 。
抗栓
血竭具有非常明显的抗血栓作用 。能促进纤维蛋白酶溶解活性 。但对家兔的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液黏度无影响 。
增加冠脉流量
血竭能兴奋β-受体 , 增加家兔冠脉流量 。血竭能增加cAMP的含量和降低cGMP的水平 。这种作用与兴奋β-受体有关 , 而非M-受体的作用 。
其他
(1)能缩短家兔血浆再钙化时间 。
(2)对多种致病菌和真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三、临床研究
口服血竭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 1g/次 , 每日4次 , 温开水调服 。致大便隐血试验转阴后改为每日2次 , 每次1g 。共治疗270例 , 有效249例 , 无效21例 , 有效率为92.2%(浙江中医杂志 , 1984 , (7):303) 。用复方血竭注射液治疗陈旧性心机梗死兼心绞痛19例 , 有效率84.2%(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 1992 , (4):216) 。162) 。另有用血竭粉治疗急性外痔、慢性结肠炎 。
四、临床应用
治疗挫伤、骨折、外伤肿痛 。
治疗皮肤脓疡 , 溃破后久不收口 。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肿痛 。
治疗冠心病 。
五、临床体会
专治血瘀 , 为伤科、外科之主药
血竭为专治血瘀之药 , 这一点与乳、没不同 , 乳、没兼治气血 。《本草纲目》记载:“麒麟竭 , 木之脂液 , 如人之膏血 。”“河间刘氏云:‘血竭除血痛 , 为和血之圣药是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