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150个效应大全,量大分足装逼利器!( 三 )


另外教师的课堂展示,也是一个客观实在的态度暗示,具体体现在教师的精神状态以及对音乐作品表现的投入程度上 。
6、安慰剂效应
所谓安慰剂,是指既无药效、又无毒副作用的中性物质构成的、形似药的制剂 。安慰剂多由葡萄糖、淀粉等无药理作用的惰性物质构成 。安慰剂对那些渴求治疗、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的病人能产生良好的积极反应,出现希望达到的药效,这种反应就称为安慰剂效应 。
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
朋友一次问我世界上什么事最难 。我说挣钱最难,他摇头 。哥德巴赫猜想?他又摇头 。我说我放弃,你告诉我吧 。他神秘兮兮地说是认识你自己 。的确,那些富于思想的哲学家们也都这么说 。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 。
然而,即便如此,人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我的追寻 。
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 。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 。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 。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 。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 。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 。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 。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 。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 。
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 。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 。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