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酒事件,2017年假酒事件

小编现在给大伙详细地分析有关于天价酒事件 , 以及2017年假酒事件相关的知识点 , 希望文章内容对大家当下遇到的问题产生一点帮助 , 如果有用别忘了收藏本站 , 接下来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导读目录:1、“高举轻放”怎能扫除职务消费奢靡风?2、企业危机公关案例有哪些?3、今年松油价格为什么这样不稳定??4、中石化天价酒事件--如何保持党的优良作风5、天价酒事件 , 中石化相关责任人是否触犯法规 , 应不应该有司法接入?6、中石化天价酒事件7、从中石化天价酒事件看社会主义公有制 , 该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高举轻放”怎能扫除职务消费奢靡风??对这起社会影响十分恶劣的事件 , 最终处理却给人有些“护犊情深”的感觉 。 事情当初被曝光之时 , 中石化高层信誓旦旦 , 郑重表态;随后又兴师动众组织调查 , 让外界以为要重拳出击清理门户;但折腾了一顿下来 , 最后除了“个人承担”之外 , 还是自查自纠、举一反三等老腔调 。 事实说明 , 公众和舆论之前对惩处大棒“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担忧 , 并不多余 。 近年来 , 中石化已经多次被网友和媒体曝光内部奢侈浪费问题 , “天价酒”并不能视为一起个别事件 。 公众在这几年的舆论攻防中积累了太多斗争经验 , 此次的处理结果则再度加固了人们对国企问题处理模式的思维定式 , 甚至有些见怪不怪了 。 “天价酒”事件在中石化高层视为一大“耻辱” , 但他们到底对目前刺痛与麻木交织的公众心理和社会情绪了解多少 , 恐怕还要打个问号 。 “天价酒”使中石化形象再度受损 , 但鲁广余降职使用、个人承担 , 这种处理所造成的社会影响 , 恐怕比事件本身还要恶劣 。 正所谓 , 别人经历一概罪无可赦 , 自己赶上总是情有可原 。 以为牺牲一个人就可以挽回企业形象 , 显然把公众和舆论想得太简单、太幼稚了 。 鲁广余是一个人在战斗吗?企业是参与市场经济的主体 , 发生职务消费几乎不可避免 , 尤其是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 , 涉及地域广、业务多、层级复杂、对外接触多 , 一年下来各种职务消费必然少不了 。 国企不是不可以买酒喝 , 不是不可以装吊灯 , 不是不可以搞招待 , 但要明白你花的是谁的钱?这些钱要怎么花?花钱有没有制度?有没有规范?有没有标准?有没有程序?有没有监督?乱花钱怎么处罚?出了事如何处理?这里头大多不涉及国家机密 , 也没什么商业秘密 , 应该向企业的所有人——全体国民说清楚、交代明白 。 国资委有关领导日前表示过 , 国企资产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一笔储蓄 , 一旦国家需要完全可以动用 。 但如果都像“天价酒”这么挥霍 , 恐怕到时候不光储蓄报亏 , 人民还得被迫追加注资 。 中石化这样的大型国企 , 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 , 肩膀上承担的不仅仅是经济责任 , 更有重要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 。 国企的企业利益不是自己的 , 必须构筑在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框架内 , 对国家、人民和社会负责 。 近年来 , 社会公众对大型国企有意见、有看法 , 却鲜见这些企业认真对待 , 出来老实回应 , 这种消极对待监督批评的态度 , 严重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 在公众意见多、不满情绪大的领域中 , 十分突出的就是以职务消费过度为代表的奢侈浪费和消极腐败行为 , 讲排场、比阔气、挥霍公款、铺张浪费在各个系统中普遍存在 , 尤其在一些地方和单位甚至明目张胆、愈演愈烈 。 在制度缺陷、执行不力和利益纠葛之中 , 职务消费奢靡之风长期得不到彻底扫除 , 对社会风气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 值得高度警惕 。 以前我们常说 , 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 这里说的“犯罪” , 不是法律条文上的定性 , 而更多的是政治意义、社会意义上的 。 面对国企职务消费奢靡之风 , “高举轻放”的打法如何能够惩前毖后、以儆效尤?中石化高层说得厚道:中石化这样的大企业管理上比较困难 , “在当前市场经济和法制尚不健全 , 公司内部管理仍然存在漏洞的前提下 , 不能保障不出这种人 , 但必须保证一旦出了事就要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 现在事情已经出了 , 鲁广余“个人承担”的代价真的好“沉重” , 就是不知道公司内部管理的漏洞是不是还“仍然存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