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古文赏析及注释 论语全文及译文和赏析( 三 )


【译文】
子贡问怎样治理国家 。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老百姓信任统治者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去掉一项,那么在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 。”子贡说:“如果不得不再去掉一项,那么这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 。自古以来人总是要死的,如果老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么国家就不能存在了 。”
【评析】
本章里孔子回答了子贡问政中所连续提出的三个问题 。孔子认为,治理一个国家,应当具备三个起码条件:食、兵、信 。但这三者当中,信是最重要的 。这体现了儒学的人学思想 。只有兵和食,而百姓对统治者不信任,那这样的国家也就不能存在下去了 。
【原文】
12·8 棘子成(1)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2) 。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3)犹犬羊之鞟 。”
【注释】
(1)棘子成:卫国大夫 。古代大夫都可以被尊称为夫子,所以子贡这样称呼他 。
(2)驷不及舌:指话一说出口,就收不回来了 。驷,拉一辆车的四匹马 。
(3)鞟:音kuò,去掉毛的皮,即革 。
【译文】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具有好的品质就行了,要那些表面的仪式干什么呢?”子贡说:“真遗憾,夫子您这样谈论君子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本质就像文采,文采就像本质,都是同等重要的 。去掉了毛的虎、豹皮,就如同去掉了毛的犬、羊皮一样 。”
【评析】
这里是讲表里一致的问题 。棘子成认为作为君子只要有好的品质就可以了,不须外表的文采 。但子贡反对这种说法 。他的意思是,良好的本质应当有适当的表现形式,否则,本质再好,也无法显现出来 。
【原文】
12·9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1)?”曰:“二(2),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注释】
(1)盍彻乎:盍,何不 。彻,西周奴隶主国家的一种田税制度 。旧注曰:“什一而税谓之彻 。”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税 。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
【原文】
12·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 。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
(2)惑:迷惑,不分是非 。
(3)徙义:徙,迁移 。向义靠扰 。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诗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 。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