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恕诚先生说:“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 。”(《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1181页)曹中孚先生也说:“秋雨濛濛,好像帘幕遮住了鳞次栉比的千家人家 。”(《古诗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959页)二君同声相应,皆解作雨似帘幕 。而刘学锴先生则另辟蹊径,虽也看成是比喻,但却翻转其说,把本体看成喻体,把实写看成虚写,解释为:“深秋季节,天气转寒,宛溪两岸的人家都垂下了帘幕,看上去就像是千家都挂着一层雨帘 。”“诗人当是在深秋晚晴之时登水阁眺览,出句所谓‘千家雨’当非实写雨景,而是对千家帘幕低垂的一种借喻性描写 。”(《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2108页) 。
这两种诠解,说法虽异,思路实同 。浅见以为,从体物的角度来看,说雨似帘幕未尝不可,而反过来说帘幕似雨则他处或可,此处则断断不可 。因为千家帘幕材质不同,颜色非一,形制各异,不可能都是“春风十里扬州路”上的珠帘,岂可全都拟之于雨?而余、曹二君之说,看似形似,细思亦觉不妥 。从修辞造句的角度来看,上联用比,而下联不用,未免犯了偏枯之病,非善诗如小杜者所为 。观李白“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白居易“鸭头新绿水,雁齿小红桥”(《新春江次》)上下联皆比即可悟得 。故不论理解为雨似帘幕还是帘幕似雨,总觉得有郢书燕说之病 。
那么,帘幕和雨究竟有何关系呢?通过一番爬罗抉剔、忖度揣摩,钝根如我,良久方恍若有悟 。
我以为,要正确理解此句,须先明了古时帘幕到底悬于何处、其用维何 。
时贤于此似未免有以今度古之失 。周锡?先生《杜牧诗选》释“帘幕”为“窗帘帷幕之类的室内陈设”(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69页),胡可先先生《杜牧诗选》亦然(中华书局,2005年,50页) 。显然二君都认为古时的帘幕和现代一样,是悬于室内的 。果真如此,那就和雨一无干系了 。大约职是之故,周君的笺注回避了“帘幕”,只是说:“千家万户都笼罩在空濛的秋雨中 。”胡君则干脆不置一词 。固然,古人室内自不乏此物,但此诗所咏却大不然,且观其他诗人的有关描述吧:
半卷寒檐幕,斜开暖阁门 。
——唐白居易《早寒》
窗外晓帘还自卷,柏烟兰露思晴空 。
——唐陆龟蒙《药名离合夏日即事三首》之三
寥寥缺月看将落,檐外霜华染罗幕 。
——唐陆龟蒙《齐梁怨别》
寒影堕高檐,钩垂一面帘 。
——宋孙光宪《菩萨蛮》
已任风檐下帘幕,却随烟艇过潇湘 。
——宋张维《归燕》
月生檐外见帘影,风下城头闻角声 。
——宋陆游《饮伯山家因留宿》
元人《江天楼阁图》局部(图一)
清舒位《瓶笙馆修箫谱·樊姬拥髻》插图(图二)
原来古人的帘幕是挂在窗外檐下的!除了文字以外,流传下来的图画也可为证(见图一、图二) 。何以会如此呢?这是因为,我国居室的窗子,在用玻璃镶嵌之前,长期以来是用纸糊或纱蒙的,直至近代都基本如此 。宋代出现了半透明的明瓦窗,亦称蛎窗、珧窗、蠡壳窗等,但也属少数富贵人家采用 。清代始出现玻璃窗,但也是稀罕之物,观《红楼梦》中仅怡红院有之,连潇湘馆都是用纱糊窗(见该书第四十九、四十两回),即可见一斑 。纸窗和纱窗经不起雨雪的侵袭,需要外施帘幕加以保护 。贺铸词云:“笑捻粉香归洞户,更垂帘幕护窗纱 。”(《减字浣溪沙十五首》之十五)即点明其用 。直至玻璃窗普及后 。帘幕才“退居二线”,悬于窗内 。
- 你怎么看中国牡丹国画的雅和俗问题?
- 标题的作用和好处 标题的作用有哪些
- 初中考试的试题应该去哪里找?
-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分享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翻译赏析
- 恒大到底出了什么问题能挺过去吗?
- 你怀念过去的日子吗?
- 鲶鱼适合在东北养殖吗?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月是故乡明考题及答案 五年级月是故乡明阅读及答案
- 学生会纪检部面试会被问什么问题?
- 写作文总爱跑题怎么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