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 四 )


——《诗家直说》卷三
揆其意,乃是嫌整首诗声调不佳:三个出句的末字都是上声,故将“雨”字换成入声字“月”;大概又因“落日”和“一笛”四个入声字都在一句之内,更易“落日”为“静夜”(一上一去,“静”字古读上声),四库馆臣对此大不以为然,痛驳之曰:
“鸟去鸟来山色里”,非夜中之景;“参差烟树五湖东”,亦非月下所能见 。而就句改句,不顾全诗,古来有是诗法乎?
——《四库总目》卷一九七
馆臣之驳看上去理由十足,似乎切中谢榛之病 。殊不知却自蹈审题之误,将小杜诗的“题阁”看成“登阁”了 。若是“登阁”,自当写登临时“身之所历,眼之所见”,如此则馆臣之言为是;若是“题阁”,则何妨俯仰今古,吞吐山川,写出对此阁的总体印象,不拘一日一时之所见 。而小杜正是这样做的 。他曾数度游览开元寺,诗集中还另提了两次(《题宣州元寺寺置于东晋时》《大雨行开成三年宣州开元寺作》),可见对这所庙宇的念兹在兹 。馆臣多是三考出身,写八股文、试帖诗皆为老手,此类文字最重审题,不知何以评诗时会鲁莽灭裂如此!
不过,话说回来,谢榛的点窜倒的确可归于妄改之列,但其妄不在于昼夜之淆,而出于缺乏“知人之哲”,不了解杜牧的审美情趣 。不知其迷恋江南雨景是何等之深,在吟咏时曾多次抒发,如“秋山春雨闲吟处,倚遍江南寺寺楼”(《念昔游》);“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绝句》);“留我酒一尊,前山看春雨”(《题宣州开元寺寺置于东晋时》),何况他在开元寺还曾的确遇到大雨(见前所引) 。魂牵梦萦如此,题阁时岂能舍而不道?改“雨”为“月”,那是谢榛诗,而不是杜牧诗了 。谢榛闭门造车,没有考虑到月夜不是雨夜,即使同思望月,有人会“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李白《玉阶怨》),也有人会“举杯卷帘邀明月”(苏轼《少年游》),哪会出现千家帘幕同时低垂的景象呢?
此诗的末联“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长久以来,称赏之人甚多,而我总觉得范蠡与宣州风马牛不相及,既非其家乡,亦非其经行之地,如此突兀而出,提及其人,未免有凑句之嫌 。须知诗歌虽不废思维跳跃,但也有一定的限度,正如跃马可过檀溪,但跃马绝对跨不过三江五湖 。
诗中的“五湖”,自冯集梧以来无一不说是太湖,四库馆臣说“‘参差烟树五湖东’,非月下所能见”,诚然;其实在宣州大白天也何尝能见?为此觉得此句纵不能说是“离题万里”,也至少有百里之遥吧?
后阅清人宋邦绥《才调集补注》,其书卷四此诗注云:“按《一统志》:五湖在宁国县北四里 。”开元寺在宣城县,而宁国县在宣城县南,同属宣州 。如果是这个五湖,近在咫尺,倒是登高可眺了 。只是古今地形多变、地名多改,以清代地名来注唐代,“萧条异代不同时”,未免不妥 。继检《大清一统志》,其书卷八十《宁国府》下云:“五湖,《元和郡县志》:‘在宁国县北四里 。’《明[一]统志》:‘源出千秋岭,北流入宁国[县]溪,至宣城入江 。’”更检《元和郡县志》,其书卷二十九《江南道·宣州·宁国县》下果有“五湖水在县东北四里”之语(见图三) 。既出唐代文献,则五湖乃是本地风光,小杜拈来,毫无离题之病 。
《元和郡县志》(图三 )
可能有人会问:宣州五湖不过与范蠡所游同名而已,岂可移花接木如此?固哉高叟之为诗!殊不知类似的事牧之本人还不止做过一次,他那首千古传诵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就是他在黄州刺史任上写的,所咏赤壁在黄州,而不是真正发生战事的蒲圻 。后世苏轼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是如此 。诗人兴会,虽明知实非其地,也会因同名而发思古之幽情 。其例甚多,我们用不着犯“考据癖”去大杀风景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