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赏析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翻译( 三 )


因此,为了保护窗子,每逢下雨之时便要垂下帘幕,有诗为证:
细雨未成霖,垂帘但觉阴 。
惟看上砌湿,不遣入帘深 。
——唐包何《裴端公使院赋得隔帘见春雨》
黄昏微雨画帘垂 。
——五代张曙《浣溪沙》之六
重门寂寂经初夏,尽日垂帘细雨中 。
——宋寇准《初夏雨中》
枕前灯,窗外雨,闭帘栊 。
——宋张先《酒泉子》之三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
——宋欧阳修《采桑子》
下帘数点黄昏雨,一霎轻寒青杏风 。
——宋张耒《春日偶题四首》之四
客恨如酲何日醒,满空烟雨昼冥冥 。
垂帘竟日无馀事,隔叶流莺独坐听 。
——宋张嵲《雨中听邻家侍儿歌》
摘花谁过户,观雨独垂帘 。
——元方回《复雨》
枕簟不妨留客住,满楼风雨下帘时 。
——金王元粹《栋楼雨中七诗》
正由于下雨便下帘,所以古人多有描写“隔帘雨”“帘外雨”“帘前雨”之句,如:“独卧郡斋寥落意,隔帘微雨湿梨花”(唐吕温《道州郡斋卧疾寄东馆诸贤》);“隔帘春雨细,高枕晓莺长”(唐柳中庸《幽院早春》);“倐闪案前灯,萧条帘外雨,”(唐白居易《秋堂夕》);“几处隔帘愁夜雨,谁家当户怯秋风”(唐徐夤《咏灯》);“隔帘微雨双飞燕,砌花零落红深浅”(五代李珣《菩萨蛮》其三);“窗间寂寂灯犹在,帘外萧萧雨未休”(南唐李中《海城秋夕寄怀舍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南唐李煜《浪淘沙》);“深夜帘前雨,寒梅窗外花”(元王毅《赠萧申之》) 。
吟味这些诗句,我们对小杜的“深秋帘幕千家雨”不就能触类而通、恍然而悟了吗?此句描绘的正是下雨时家家垂下帘幕的景象 。下雨是因,垂帘是果 。后世吕本中的《春晚郊居》“低迷帘幕家家雨,淡荡园林处处花”之联虽诗偷其意,却语符其实:尽管时移世换,只要玻璃窗没有出现,帘幕的防雨功能依然如故 。
古诗词中不但有对下雨垂帘的记录,还有对天晴收幕的描写:
映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 。
——唐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印在休通客,山晴好卷帘 。
——唐张籍《和李仆射西园》
床暖僧敷坐,楼晴妓卷帘 。
——唐白居易《书事咏怀》
雨馀独坐卷帘帷 。
——唐刘禹锡《酬皇甫十少尹暮秋久雨喜晴有怀见示》
雨后卷帘看越岭,更深欹枕听湖波 。
——唐方干《赠邻居袁明府》
雨打帘幕之况颇饶诗意,也常被诗人用作诗材:
风生水际来将密,雨打帘文洒处光 。
——宋田锡《暮雨》
天气清和树荫浓,冥蒙薄雨湿帘栊 。
——宋贺铸《北园初夏丁巳赵郡赋》
低云着地晓悠悠,雨湿帘旌不上钩 。
——宋张耒《偶成》
落梅和雨打帘声 。
——宋韩彦古《浣溪沙》
帘幕经雨湿透,天晴收起时难免滴出水来,范成大“卷帘雨脚银丝挂”(《次韵许季韶通判雪观席上》)即状此细节 。由此我们还可举一反三:断定王勃《滕王阁诗》的“珠帘暮卷西山雨”写的是雨过天青而不是廉纤晚雨,此可与《滕王阁序》“虹销雨霁,彩彻区明”之联互相印证;也会恍然于李清照在“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后,何以要“试问卷帘人”海棠是否无恙,因为夜雨时帘幕早已放下,隔帘看不真切 。
不过,杜牧这首诗虽为名作,明代诗人谢榛读了却不甚满意,评论道:
此上三句落脚字皆自吞其声,韵短调促而无抑扬之妙,因易为“深秋帘幕千家月,静夜楼台一笛风”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