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如故》:虚假的“BE美学天花板”( 二 )



在此背景下 , 《周生如故》中“名门之女漼时宜是制衡多方势力的关键”这一设定 , 是完全立不住的 , 它纯粹是为虐恋而服务 。
确实 , 《周生如故》不像《琉璃》《香蜜》般 , 依靠“误会情节”来营造悲剧氛围 , 它想刻画的是大环境下的宿命悲剧 , 就如王国维在悲剧艺术的三重境界里提到的:由于人物之位置关系不得不导致悲剧 , 出于生活之必然 , 而非命运之偶然 。 但儿戏般的权谋戏 , 以及经不起推敲的架空背景 , 让《周生如故》的悲剧表达充满了刻意 。
同样是讲述“相爱的人最后没有在一起”的故事 , 《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凄美爱情 , 才称得上“BE美学天花板” 。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 指的不仅是他们的爱情被重视利益的大家族忽略的无奈 , 也是他们二人无力为爱情反抗封建礼教的悲哀 。 贾宝玉虽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 , 但他的反叛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矛盾性 , 林黛玉虽然认识到了封建时期女性悲剧的深度原因 , 但她只能自怨自艾 , 接受封建礼教对自身的迫害 。

近年来 , 《红楼梦》的悲剧美学之所以被反复探讨 , 是因为它花费大量篇幅通过贾府反映了封面社会盛极而衰的时代转折 , 通过贾府的众生相展现了封建制度对个体的压迫和禁锢 。 因此 ,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才能在这出“社会悲剧”中站住脚 , 观众才能切实感受他们二人面临悲剧命运时的痛苦与煎熬 。
人物和故事在现实逻辑上立得住 , 并能折射现实中的悲剧 , 作品的悲剧效果自然而然就能凸显 。 反之 , 《周生如故》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悲剧创作 , 只会尽显刻意 。
二流的悲剧是外因造成的 , 一流的悲剧是自身使然
《周生如故》够不着“悲剧美学”的天花板 , 也是因为该剧从始至终都在依靠“外力”来营造悲剧性 。 这是不少悲剧作品的常规操作 , 比如在《天外飞仙》中 , 小七与童远最终未能相守 , 就是因为“人仙不得相恋”的天规 。
之所以借助“外力”去制造宿命感和悲剧感 , 在于不少影视作品都力图呈现完美无暇的理想爱情 , 在这种剧中 , 男女主在性格和人格上不能拥有任何瑕疵 , 那矛盾只能靠“外力”推动 。
《周生如故》中 , 周生辰和漼时宜之间的爱情虽无法明言 , 但二人的相处模式始终是情投意合、相互扶持、并肩作战式的 。 他们所有的悲剧 , 都是外力造成的 。

这种只存在于幻想中的完美爱情 , 本身就与“悲剧”格格不入 。
退一步讲 , 即便现实中存在这样的神仙眷侣 , 从“悲剧美学”的角度而言 , 忽略人性冲突与矛盾 , 只强调“外力”影响的爱情悲剧 , 也是缺乏现实共情力与价值的 。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二流的悲剧是外因造成的 , 一流的悲剧是自身使然 。 ”
《大明宫词》中 , 太平公主的爱情悲剧堪称经典 。 她和薛绍最终阴阳相隔 , 确实受到了外因的影响 , 太平“一见薛绍误终生” , 武则天为了让薛绍迎娶女儿 , 果断赐死了薛绍的妻子慧娘 , 这也在太平和薛绍之间埋下了雷 。 后来 , 即便薛绍爱上太平 , 因慧娘之死而痛苦的他仍选择了自刎 。
但这一“外力” , 只是太平和薛绍不得善终的部分原因 。 《大明宫词》中 , 武则天对太平讲过一段话:“女人最可怕的弱点就是过于急切的承担责任 , 薛绍明明死于自己的懦弱 , 他爱上了你 , 他背弃了慧娘 , 他对不起两个女人 , 但是太平 , 你却认为他是被你害死的 。 ”

人性是复杂的 , 薛绍之死源于他极强的道德感和爱情忠贞观 , 也源于他内心深处懦弱避世的本性 , 这便是“自身使然”造成的悲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