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生如故》:虚假的“BE美学天花板”( 三 )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过悲剧的六个成分 , 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辞、形象和歌曲 , 他认为其中性格的重要性仅次于情节 。 性格和复杂的人性 ,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个体的行动和选择 , 并在“蝴蝶效应”下决定着个体的命运走向 。 这种内因和客观大环境下人力不可改变的“外力” , 一起构成了悲剧的宿命感 。
将造成悲剧的内因放大来看 , 它与人物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密切相关的 , 这些都是性格的延伸 , 是来自人物心灵的冲突 。
《倚天屠龙记》中 , 最终张无忌与赵敏有情人终生眷属 , 而周芷若成为了前任 。 不少人认为 , 张无忌和周芷若之间最大的阻碍是灭绝师太 , 但是 , 即便没有灭绝师太的横加阻拦 , 张无忌与周芷若也并非良配 , 因为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几乎是背向而驰的 。

周芷若自幼丧父 , 拜入峨眉派后 , 在灭绝师太冷酷无情的管束下成长 , 同时还要面临丁敏君等同门的刁难 , 这都导致周芷若极度缺乏安全感 , 对权利和地位十分看重 。 与周芷若相反 , 张无忌是洒脱的 , 他对一切都不强求 , 对江湖地位和富贵都不看重 , 只愿尘埃落地后和爱侣浪迹江湖 。 所以 , 周芷若和张无忌注定以悲剧收尾 。
其实 , 纵观影视或文学史上留名的悲剧爱情 , 它一定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的结合体 。 《红楼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 , 《乱世佳人》中斯嘉丽与白瑞德的爱情悲剧 , 莫不是如此 。
对比之下 , 将主角完美化的《周生如故》主张的是绝对的宿命论 , 它几乎没有为性格悲剧留出呈现空间 。 而至于剧中周生辰“将家国大义置于儿女情长之前” , 漼时宜“不敢违背家族意志”等行为 , 也因缺乏逻辑性的故事背景 , 难以成为深度性格的体现 。
只得其皮毛 , 未得其精髓的“英雄悲剧”
有人称《周生如故》是“BE美学天花板”时 , 提出了一个论据:“剧中所有人都是正常的 , 甚至是善良的 , 事情仍然无可挽回地缓缓滑向溃败 , 没有赢家 , 没有幸存者 。 ”
抛开这个说法是否符合《周生如故》的剧情不谈 , 这段话 , 其实很符合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
黑格尔认为 , 悲剧的实质是伦理的自我分裂与重新和解 , 伦理实体的分裂是悲剧冲突产生的根源 , 而悲剧冲突是两种片面的伦理实体的交锋 。 在黑格尔看来 , 冲突的悲剧性在于 , 冲突中对立的双方都有辩护的理由 , 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 , 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 , 或破坏掉 。
通俗来说 , 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强调的是 , 悲剧中对立的双方并不一定就是善与恶 , 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有自我认知中的合理性及正确性 。 这一悲剧理论被广泛认可 , 在于人往往不是非黑即白的 , 很多人都处于善恶的中间地带 。
《东宫》之所以能成为不少人二刷三刷的作品 , 是因为它诠释的正是黑格尔的悲剧理论 。 《东宫》女主小枫的悲剧 , 是男主李承鄞一手造成的 , 但很少有人用“可恨可憎”去形容李承鄞 , 因为他本质上也是可怜的存在 。 家族的冤屈、生母的死亡、前太子的遗愿、皇族的冷血都在挟裹着李承鄞 , 推着他一步步牺牲爱情 , “破坏掉”小枫 。

陈世骧曾在致金庸的书信里如此评价《天龙八部》:“无人不冤 , 有情皆孽 。 ”这或许就是黑格尔悲剧理论的文艺说法 。
再来看《周生如故》 , 全剧最虐的点无疑是结局时 , 周生辰被剔骨而死 , 随后生无可恋的漼时宜身着红衣从城墙跃下 。 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为太子刘子行 , 因为对漼时宜爱而不得 , 刘子行对周生辰心生妒忌并走向黑化 , 这是他联合奸臣陷害周生辰的直接原因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