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祈雨李约古诗赏析 观祈雨古诗的翻译

蒙曼是通过《百家讲坛》火起来的一位“国学大师” 。自32岁成名之后,一直活跃在各大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当中 。最近,她在一档文化类节目上,对三首国民耳熟能详的唐诗,作出了一些“个人解读”,结果招致舆论哗然 。
争议的焦点在于:她将《悯农》中的“锄禾”理解为“播种庄稼”,将《春夜喜雨》带来的感觉描述成是“四川人吃火锅”,又在解读《乌衣巷》的时候说“燕子”象征着社会的变化,它来到百姓的“变革之家” 。
其实,仔细看了一下她在节目中的原台词,发现她对“锄禾”的解释比较笼统,谈不上错误 。而她在对《春夜喜雨》的解读,前面基本是正确的,只是最后用了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而已;在《乌衣巷》的解读中,也是最后出现了问题 。她站在一个现代人的立场误读了刘禹锡,所以跑偏了 。
蒙曼的专业是历史学,解读诗词只是业余水平 。她对这三首诗的理解,没有出错的部分,基本上是照本宣科,远远够不上“大师”水平 。
一、从语境来看,蒙曼对《悯农》不存在误读有人曾经说过,让现在的中国人去看古文,有时候和看外语差不多 。不信你看一看《楚辞》和《诗经》的各种译本,白话翻译的内容差别之大,简直让人无语凝噎 。而这些,还都是北大、复旦专家的水平 。
现代人读唐诗其实也是一样 。虽然它们多数是古代白话写成,但是不知道创作背景,不知道诗中引用典故,读起来总是让人一头雾水 。
蒙曼在一档节目中向一个城市里的小孩子解释:《悯农》中描写的是古代农民在种庄稼的场景 。于是有人指了出来:锄禾不是“播种”,而是除杂草 。就有人指责蒙曼没水平,是个“假大师” 。这一点我是不认同的 。
虽然我也不知道蒙曼是否明确“锄禾”的本意,但是蒙曼在提到的“种庄稼”这个词组,是有“语境”的 。汉语语汇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大不相同 。
在节目中,主持人拿了一幅古代《耕织图》让一个女学生作解读 。节目组用了三个备选答案,让女孩子挑选一个 。其中一个答案就是“锄禾日当午”,结果女孩子不假思索地挑选了这个答案 。
因为《耕织图》表现的是农民收获的情形,所以蒙曼才会对这个女孩子说:《悯农》不是讲“收庄稼”,而是“种庄稼” 。
蒙曼其实并没有对《悯民》全诗展开解读,从语境去理解,蒙曼所谓的“种庄稼”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是播种”,而是指播种、除草、施肥的全过程 。所以,因此而批评蒙曼,有一点儿上纲上线 。
二、一个错误的比例和一个跑偏的理解蒙曼针对《春夜喜雨》的解读,从她讲课的内容来看,基本上就是上辞版《唐宋诗鉴赏辞典》里面专家解读的内容 。包括喜雨是怎样表达喜悦的心情,下雨的时间是有多么地长,最后诗人又是怎样产生联想 。只是当中掺入了很多“口水话”,听起来比较像给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讲课 。
不过蒙曼在电视节目中对这首诗的解读,还是有一个亮点 。蒙曼认为杜甫是一个“人民诗人”,因此他见到下雨,联想到的是雨水滋润万物,他替天下人而欢喜 。
清朝时期,有一个孔姓诗人也作过同样的表达,他在诗中写道:“为惜行路难,为汝老农喜” 。意思是说:我不介意因为下雨导致我旅途艰难,我只为田间的老农感到欣喜,这是因为:这一场春雨会滋养田里的禾苗 。
中唐诗人李约在《观祈雨》这首诗中,对下雨则产生了另一种联想,那就是: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老农爱下雨,盼下雨,是因为他们要种庄稼 。有钱人才不在乎,他们只会担心下起了大雨,丝竹声就没有那么清亮动听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