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开始“煮馄饨”!两口“大锅”笼罩,10年来第一次,不同寻常
----楼市开始“煮馄饨”!两口“大锅”笼罩 , 10年来第一次 , 不同寻常//----
"multi_version":false房地产以每10年为界 , 表现出的特征都不一样 。
比如 , 从1998年房改到2008年 , 是购房者意识觉醒的时间 , 住惯了筒子楼、集体宿舍、农村瓦房的人们 , 猛地发现:房子原来可以按揭贷款 , 可以住进几十层的高楼 , 可以以买房为“跳板”扎根城市 。
这个时期的房子 , 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 是人口红利持续释放的过程 , 房价即便上涨 , 波及的范围、蹿升的幅度也不会太离谱 , 婚房、刚需改善房、学区房这些概念 , 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萌芽 。
但是 , 从2009年至今 , 这十年以来 , 高杠杆的购房方式流行开来 , 棚改货币化安置助推 , 各大龙头房企争相下沉中小城市 , 普涨格局来临 。
最典型的表现是“居民杠杆率”这个指标 , 截止2018年末已经达到了53.2% 10年时间 , 上涨了35个百分点 , 增速最快的阶段是从2017年开始 , 短期消费贷增速首次超过了长期住房贷款 。
好比是“做馄饨”一样 , 1998年到2008年 , 是加热、预热的时间 , 2009-2019年 , 是把馄饨包好 , 准备下锅的时间 , 随着水温越来越热 , 房子 , 也到了即将改变趋势的前夜 。
如今 , 楼市就开始了“煮馄饨” , 有两口“大锅”直接笼罩下来 , 动弹不得 。
第一口“锅”:土地市场 。
房地产的源头是土地 , “面粉价”的不断抬升 , 最终才传导到了“面包价” 。
国泰君安房地产团队负责人谢皓宇近日发布报告指出 , 新环境下 , 卖地-经营城市-土地升值的逻辑打破 , 传统开发模式难以为继 , 高毛利、慢开发思路受限于房价上涨乏力、地价房价比提升;高周转、高扩张模式则受限于一线及三四线城市需求增速放缓 。
他还披露了一组数字 , 当前的土地市场中 , “招拍挂”占据了80%的份额、容纳了90%的房企 , 已经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刻 。
从近几个月的市场表现来看 , 楼市正在告别“高价地”时代 , 土地市场10年来首次的变局已经到来 。
比如 , 8月份 , 40城整体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下降16.9% , 平均土地成交均价环比下跌1.8% , 量价齐跌 。 与此同时 , 40城市土地出让收入环比下跌30.3% 。
深究起来 , 土地出让金收入为1933.7亿元 , 环比下降30.3% , 同比下降11.2% , 为4月份以来首次下降 。 综合1至8月 , 40个城市土地出让金收入17967.7亿元 , 同比增加12.1% , 增幅收窄9个百分点 。
注意看分项数据的表现 , 1-8月份整体卖地收入是增加的 , 但是8月直接环比下降30%的幅度 , 我们只能理解为“拐点”已经来了 。
卖地收入下降的同时 , 流拍、底价拿地也正在增多 。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 , 8月份 , 全国7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溢价率只有8% , 较4月23.94%的最高点下降了近16个百分点 , 创年内最低 。 与此同时 , 土地流拍数量明显增加 , 高达72宗 , 为年内最多 。
更重要的是 , 农地入市、集体土地带来租赁市场、保障房的体量大幅增加 , 即将成为现实 。
近日 , 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得到修改 , 从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三方面进行了制度完善 。
其中 , 最大亮点是扫清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障碍 , 这一期盼已久的土地市场举措终于取得突破 。
这些地块一旦放开 , 虽然用地性质不改变、须经过大部分村民同意、还要登记在每年的用地计划指标中 , 但是 , 有一点可以确定:各地正在大力发展的租赁市场、保障房体系 , 都可以跟农地入市联系起来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