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析】
这一章仍然谈的是有关“孝”的问题,把“孝”字具体化了 。鲁迅曾经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 。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 。”(《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在本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能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这就是尽孝了 。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 。宋儒所作的注说,如不能无改于父之道,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 。这样,无改于父之道则成了最大的善,否则便是不善 。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
【原文】
1·12 有子曰:“礼①之用,和②为贵 。先王之道③,斯④为美 。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知和而和,不以礼节⑤之,亦不可行也 。”
【注释】
①礼:在春秋时代,“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 。孔子的“礼”,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
②和:调和、和谐、协调 。
③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
④斯:这、此等意 。这里指礼,也指和 。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贵 。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可宝贵的地方就在这里 。但不论大事小事只顾按和谐的办法去做,有的时候就行不通 。(这是因为)为和谐而和谐,不以礼来节制和谐,也是不可行的 。”
【评析】
和是儒家所特别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 。《礼记·中庸》写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杨遇夫《论语疏证》写道:“事之中节者皆谓之和,不独喜怒哀乐之发一事也 。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 。”孔门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要以和谐为贵 。但是,凡事都要讲和谐,或者为和谐而和谐,不受礼文的约束也是行不通的 。这是说,既要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相互之间又不要出现不和 。孔子在本章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有意义的 。在奴隶社会,各等级之间的区分和对立是很严肃的,其界限丝毫不容紊乱 。上一等级的人,以自己的礼仪节文显示其威风;下一等级的人,则怀着畏惧的心情唯命是从 。但到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 。对此,由子提出“和为贵”说,其目的是为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之不致于破裂,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
但从理论上看待这个问题,我们又感到,孔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指出不能为和而和,要以礼节制之,可见孔子提倡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 。
【原文】
1·13 有子曰:“信近①于义②,言可复③也;恭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 。”
【注解】
①近:接近、符合的意思 。
②义:义是儒家的伦理范畴 。是指思想和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 。这个标准就是“礼” 。
③复:实践的意思 。朱熹《集注》云:复,践言也 。”
④远:音yuàn,动词,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此外亦可以译为避免 。
⑤因:依靠、凭藉 。一说因应写作姻,但从上下文看似有不妥之处 。
⑥宗:主、可靠,一般解释为“尊敬”似有不妥之处 。
- 这6首精美古诗 刘禹锡最著名的诗有哪些
- 瘦腿,瘦胳膊 对于减肥有什么方法吗?
- 你们有哪些美容保养的好习惯?
- 从小到大母亲教会了你哪些人生道理?
- 亚运会16强出炉,中国男足对阵沙特,有球迷认为沙特故意输球对阵中国队,你怎么看?
- 花生油有保质期吗 花生油保质期一般是多久
- 世上最美的照片什么?
- 立夏有什么讲究吗?习惯吃什么美食?
- 新房改水电装修注意事项有哪些,2022新房改水电一般多少钱
- 2022年杭州办亚运会,对杭州有何好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