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 二 )


第三,课堂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课文的主旨 。
比如说上《老王》的时候,我就让同学们联想身边有哪些弱势群体值得关心和关注的,我们应该多给他一点关心,包括在公交车上经常提到的那句话,主动给老弱病残幼让座,这就是在关爱弱者,关心弱者,奉献爱心 。再比如讲到郑振铎的《猫》和《河中石兽》的时候就强调有调查研究才有发言权,也就是说自己没有亲眼去看到,没有调查研究就不能够随便乱说 。
一、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 。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
学习的动力来源之一就是这堂课的兴趣,因兴趣而展开探索思考 。
1.在教学《北京的色彩》之前,先播放一段北京风景名胜图像,又助于增强学生美感;教授《回忆鲁迅先生》时,则利用投影仪投影鲁迅先生的形象,让学生直观的人物形象上感受任务的性格和气概 。教授《歌词两首》,则先让学生欣赏《长江之歌》,《我的中国心》,一音乐的旋律美,意境美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情境的创设应尊重学生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年龄特征,阅历等因素来设置,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2、 积极引导合作、讨论、交流 。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要看学生合作探究的效果,我的做法是,展示各小组学习目标,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组学习,用自己的方式来解读文本,探究学习,。学习流程如下所示:接受任务?小组探究?成果展示?全班评议?释意?拓展延伸?总结归纳 。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充分扮演好主持人角色,除了必要补充说明,适时诱导外,主要把握好流程,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看法,不刻意追求知识学习的系统和完整,而是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
二、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区域等教学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口语交际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
教授口语交际《学会感谢》时的课例,让学生深入社会、家庭,充分开展互动,体验生活,强化实践 。用自己的慧眼擦觉社会上客观存在的“感谢”这一抽象状态,引发积极思考、探究 。课上,教师巧妙利用歌曲《感恩的心》激起学生的共鸣,导入后,充分诱导学生就这一话题说认知,谈感触,进一步强化体验,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反复揣摩,是“感恩”这一话题变得形象,具体之感,教师相机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党、爱亲人”这一合理的道德情操,达到教学目的 。
课上,还适时安排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清明节到烈士墓前缅怀先烈,儿童节到福利院看望老人,春天看播种,体验粮食来之不易,夏天看泥石流,感悟环保的重要,看汶川地震,川曲泥石流,领悟大爱无疆 。
【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语文课程的实践性特点的?】总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应该让学生多接触,多体验,在实践中实现语文学习的飞跃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