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全文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拼音版诗词

霁云收,山间料峭的寒风吹来,使得全身淋湿的诗人酒意全消,微觉寒冷,这时候,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迎接诗人的,已是风雨过后的一片光明 。
〖 定风波 〗
宋 ·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
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注 释

  • 定风波: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 。又名定风流、定风波令、卷春空、醉琼枝 。双调 。此词六十二字,前段五句三平韵二仄韵,后段六句二平韵四仄韵 。
  • 三月七日:指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三月七日 。
  • 沙湖:地名,在黄州城东南三十里,又称螺师店 。
  • 吟啸:吟诗长啸 。
  • 芒鞋:草鞋 。
  • 料峭春风:带着寒意的春风 。
  • 萧瑟处:指方才遇雨之处 。萧瑟指雨声 。
赏 析
这首《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的三月七日,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年头 。在这期间,诗人的心灵倾向于逐渐获得解脱,但生活的负担却越来越沉重地压在他的身上 。
【定风波全文及赏析 定风波苏轼拼音版诗词】为了生活下去,他先是托老友马正卿帮忙拿到城东的营防废地数十亩,垦辟躬耕,是为“东坡” 。后来他又在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买了一些土地,并亲往相看 。本词题中所说的“沙湖道中遇雨”,即指诗人前往沙湖相田,途中遇雨的事情 。
这本来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行在外,难免途中遇雨 。携带雨具的仆人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被淋得狼狈不堪,可是唯独苏轼从容不迫,毫不介意,似乎身边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坚定地向前走去 。词中通过这一极为平常的生活细节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于生活的乐观坚定的态度,和豁达坦荡的胸怀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作者在词题中说,“余独不觉”——他认为这点风雨是微不足道的,不过“穿林打叶”而已,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所以依然故我,“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副闲适从容的样子,似乎毫不经意 。
接下来的三句,是对前面两句的内容的一种补充、一种深化 。“竹杖芒鞋轻胜马”承第二句,是对诗人形象的进一步描绘:他手拄着竹杖,脚踏着草鞋,步履轻松得如用骑着马儿一样,但他却并不急于赶路,去寻找避雨之所,而是吟诗长啸、缓缓而行,这就更生动地刻画出诗人不为风雨所动的从容意态 。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呼应第一句,更深入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原来,诗人一的一生就是在无尽的“风雨”中度过的,他早已抛却了忧惧之心,不再害怕什么,他豪迈地宣布,自己早已做好了准备,着一袭蓑衣,听任一切“风雨”的来临!“一蓑烟雨任平生”一句所包涵的象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到这里,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从容坚定,不为任何苦难所动摇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了 。
但是,“不畏风雨”并不是这首词所要表达的最主要的思想,他对人生的理解、他赋与此词的主题,都比这要深刻得多!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是写风雨停息之后的情景 。雨霁云收,山间料峭的寒风吹来,使得全身淋湿的诗人酒意全消,微觉寒冷,这时候,前路山头,夕阳斜照,迎接诗人的,已是风雨过后的一片光明 。
词写到这里,读者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以为接下来的三句,一定是写战胜风雨的豪迈或雨过天晴的欣喜,可是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结尾的三句,作者的感情却相当的冷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当他回首方才的遇雨之处,准备归去的时候,他的心胸已经十分冲淡,以至雨也罢、晴也罢,都完全无萦于怀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