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警惕人造风口( 二 )
一位曾从事P2P投资的投资经理告诉光子星球 , 他在2014-2016年见过的十多家P2P平台创始人中 , 至少有三个已经进了监狱 , 还有四五个至今一身债务 , 仅有一家平台跑了出来 。 而他也因为参与投资了P2P , 到后来跳槽时这段履历成了职业污点 , 导致换工作屡碰壁 , 在朋友的力荐下才去了一家上市公司做投资者关系 。
经历过如此惨烈的创业风口一役 , 投资人们对于这种高收益高风险的风口愈发谨慎 。 同时 , 如P2P这样高收益 , 一度获得政策默许 , 有着大时代背景的创业项目越来越少 , 资本市场急需更多风口 。
2017年 , 自滴滴先后与快的和优步合并 , 共享出行归于平静之后 , 共享单车进入资本视野 , 由此开启了新的共享经济时代 。
当时 , ofo共享单车横空出世 , 庞大的市场让投资者忽视了这种共享经济背后 , 商业逻辑难以实现 , 其实只是一场“烧钱”经营 。 风口之下 , 随着上百亿资金疯狂涌入 , 一时间 , 大街小巷摆满了黄橙蓝绿各色单车 。
共享单车的故事结局惨淡 , 行业经历大洗牌 , ofo等深陷押金大潮 , 摩拜作为美团“负资产”存在 , 整个行业只剩下几家巨头 , 依赖资金维系着共享单车车轮最后的转动 , 彩虹般灿烂的行业最终归于单色系 。
在共享单车的盈利模式至今还处于模糊状态下 , 一辆自行车的造价上百元 , 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资金才能抢占市场并维护经营 , 对于共享单车企业来讲 , 没有足够多的资金很难维系持续发展 。 而且 , 用户并不能形成强黏性 , 对比电商 , 它不是刚性需求 , 对比外卖 , 它并非无可替代 。 这种需求 , 可以说可有可无 。
而之后一众追捧共享经济的企业活得并不滋润 。 共享充电宝虽已有企业上市 , 但其中的资本泡沫质疑一直存在 , 落地到市场 , 共享充电宝也难逃共享单车的魔咒 , 甚至因超高收费引发心理排斥 。
此外 , 以Wework为首的共享办公也成为共享经济泡沫中的沧海一粟 , 过去几年向资本市场讲了一个很完美的故事 , 但是根据光子星球的实地调研来看 , 这也不过是打着共享办公的幌子干着二房东的生意 。
一位多年共享办公租客告诉光子星球 , 其租用过的WeWork、优客工场、无界空间等所谓的共享办公 , 提供的企业服务其实非常有限 , 比如WeWork几乎仅限于在节假日前夕做个礼品中间商 , 优客工场更是谈不上什么服务 , 更重要的是 , 由于租客签约时间短 , 容易出现空置 , 这种共享办公模式很难赚钱 。
包括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在内的共享经济独角兽企业 , 最后都逐渐被“招安” , 成为一众互联网巨头庞大商业布局中的一个小小辅助 , 不赚钱但可以增加商业盘的的拓展范围 。
虽然风口很多 , 但当互联网的人口红利见顶 , 最焦虑的当数一众互联网企业 , 他们急需寻找下一个增长点 。
当电商、本地生活、游戏、社交这些与人们息息相关的领域已经被巨头盘踞多年 , 根基稳固再难有企业撼动时 , 这些巨头不得不绞尽脑汁创造风口 。
2016年 , 马云提出了新零售概念 , 一夜之间 , 新零售成为座上宾 , 被各巨头纷纷纳入下一个增长风口布局 。 据统计 , 2017年 , 新零售行业新成立57家公司 , 市场规模约389.4亿;2018年 , 盒马鲜生、7FRESH等十多家新零售品牌共计开店190家 。
但在后续的一年时间里 , 迅速扩张之后迎来第一波关店潮 , 很多新零售独角兽企业成为互联网巨头培育市场的免费宣传 。 直到2020年 , 疫情导致居家经济开始涨潮 , VR、在线教育等迎来一大波发展 , 这一年也堪称新零售行业坎坷之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