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警惕人造风口( 三 )
以阿里、美团、拼多多为首的几家巨头 , 疯狂布局社区团购 , 试图包揽人们的菜篮子 , 价格战甚嚣一时 , 凭借资本的力量搅乱了整个卖菜市场 。 随后 , 无尽的价格战引发了行业反垄断大地震 , 社区团购也终回归于平静期 。
一路狂奔之后 , 新零售独角兽只残存着叮咚买菜、每日优鲜 , 行业热度退散 , 只有在争夺生鲜第一股的新闻出来时引发了一番讨论 , 再无波澜 。
今天看来 , 新零售风雨飘零几经坎坷 , 原因在于盲目烧钱抢占市场 , 忽视成本管理 , 没有实质性的技术突破颠覆传统零售本质 。 即便是这样 , 各巨头仍然没有放弃 , 以阿里为例 , 盒马又衍生出盒马邻里服务更下沉市场 , 但即使面对一线城市 , 盒马超市中商品价格在一些用户看来也很贵 。
以买菜为例 , 互联网巨头开始将目光看到那些并不好讲故事的领域 , 就如同人民日报评论的那样——“紧盯着民众的菜篮子 , 拘泥于一捆白菜” 。 只因 , To C之外 , 各家玩不转To B市场 。
风口开始虚拟化当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故事都无以为继时 , 各巨头开始转向虚幻缥缈 , 例如最近爆火的元宇宙 。
8月末 , 字节跳动被报道拟斥资50亿收购独角兽VR游戏公司Pico , 这不是字节跳动第一次布局VR , 今年4月便斥资1亿投资了代码乾坤 , 这是一家元宇宙概念手游公司 。
频繁有互联网巨头布局元宇宙 。 早在2019年腾讯便开始和国外沙盒游戏平台Roblox接触 , 成立合资公司、投资、成为代理商 。 Roblox是一家拥有VR游戏体验的游戏公司 , 也是首家将“元宇宙”写进招股书的厂商 , 今年3月上市后 , 估值更是一夜之间从40亿暴涨10多倍 , 上升至450亿 。
“元宇宙第一股”的噱头 , 百亿估值 , 彻底让“元宇宙”火了 。 努力扒开元宇宙的神秘面纱 , 才发现这些努力为元宇宙摇旗呐喊的企业 , 都跟VR与游戏紧密相连 。
国内第一批进军VR的企业中 , 游戏行业占大头 , 包括腾讯、网易、米哈游、莉莉丝等游戏领军者纷纷入局 。
而迄今为止 , Roblox、Facebook等一众鼓吹元宇宙的鼻祖企业 , 并没有实实在在通过元宇宙盈利 , 基本都是依赖售卖VR游戏和VR设备 。
相反 , 梳理VR的发展路径 , 2020年疫情迎来VR元年之后 , 各厂商似乎窥见了下一个商业阵地 , 兼具技术创新和商业价值 , 让VR披着元宇宙的噱头横空出世 , 一时间 , 元宇宙概念股暴涨 。
但元宇宙还只是一个概念 , 更像是一个美丽的科幻故事 , 而被看作是通往元宇宙世界的入口VR并未普及 , 甚至算得上是一个小众消费 , 同时支撑VR商业化最重要的一环——生态内容 , 也只能看见游戏 , 但游戏发展并未达到最佳状态 。 被称为能带动VR游戏市场 , 质量处于最高级别的3A游戏都尚未成为主流 , 拥有最高硬件配置的云游戏技术也仍处于开发试验初期 。 这些都与VR游戏体验息息相关 。
一位VR创业失败者告诉光子星球 , 他在2016年创办了一家VR企业 , 试图给各大游乐场提供头盔设备 , 两年内花完了投资人出的几千万资金 , 最后产品无人问津公司倒闭 , 今年元宇宙概念火了之后他以为机会真的来了 , 于是又去研究了一下 , 最后发现这不就是披着一层皮的VR?看起来概念炫酷 , 本质还是换汤不换药 。
可以说 , 被资本大肆追捧的元宇宙只是VR炒冷饭 。 基于价格和应用场景 , VR本来更适合游戏厂商、电影院等B端市场 , 但为进一步扩大应用市场 , 急于转向C端消费者市场 , 资本开始炒作“元宇宙”概念 , 试图为VR创造一个新风口 。
从国内厂商布局来看 , 国内游戏发展趋于停滞 , 巨头们一直毫无创新点 , 游戏行业急需下一个突破口 , VR游戏便被他们选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