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译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片段: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 。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 。
译: 当时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南,一直对峙却未曾开战,而秦军多次撤退,于是秦二世胡亥派人责问章邯,章邯感到害怕,就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复命并请示,可司马欣到了咸阳后,却被滞留在宫门外整整三天,赵高也不来见他,似乎是起了疑心 。)
长史欣恐,还走其军,不敢出故道 。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
司马欣感到恐惧,急忙返回棘原军中,因为害怕而不敢原路返回,赵高果然派人来追赶,但是没有追上 。司马欣一到军营,就向章邯报告说:“现在赵高在朝中独揽专权,下面的人很难有 作为,我们了打胜仗,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功劳,倘若不能胜,我们也难逃一死,属下希望将军能认真权衡这件事 。”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征 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 。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无功亦诛 。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 。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常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这时,陈馀也正好给章邯写信说:“白起本为秦国大将,南征楚都,北杀马服君赵括大军,攻城略地无数,结果还是被赐死,再看那蒙恬,身为秦将,北逐匈奴,在榆中也开拓了千里之地,最终也不免被斩阳周,将军可曾想过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功劳太大,秦国不能一一封赏,所以只能以国法为由将它们处死,现在你做了秦国三年的将军,手下的士兵伤亡几十万,而诸侯起来造反却越来越多,我看那赵高向来喜欢阿谀奉承,眼下情况如此危急,他肯定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一定会先以国法为借口,杀掉将军您来推卸罪责,让人顶替您,避免自己的灾祸 。将军常年领兵在外,朝中多有嫌隙,总之是有功也要死,无功也要死,天将亡秦,这是聪明人都看得出来的,况且将军现在在内不能直谏,在外也将成亡国之将,孤立无援还妄想长久维持,难道不可悲吗?将军何不领兵回过头来,和各路诸侯联合起来,合力攻秦,瓜分秦地,各自为王,您就在南面称帝?和身遭斧刑、妻儿被杀相比,将军认为哪个好一些呢?”)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纡水上,大破之 。
( 章邯犹豫难决,于是秘密派始成去见项羽,想达成约定,但是合约没能达成,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兼程率兵度过三户津,驻扎在漳南,并与秦军交战,再一次大败秦军,项羽亲率全军在污水攻击秦军,秦军又大败 。)
章邯使人见项羽,欲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 。使长史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
章邯再一次派人求见项羽,仍想达成约定,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军中粮草不多了,不如答应他们吧!”军官们都说:“如此甚好!”于是项羽就和章邯在衡水南安的殷墟会面,盟约订立后,章邯见了项羽,痛哭流涕,哭诉赵高的种种卑劣行径,项羽将章邯封为雍王,安置在大楚军中,长史司马欣则任命为上将军,统领秦军做前行部队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