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最有名的代表作赏析 朱自清的代表作品有哪些( 三 )


这时,“忽然想起”荷塘,直接引发这生命冲动的不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而是“满月的光”,因为有这“满月的光”,才有了苍茫月下的小路徘徊,才有了苍茫月下的荷塘沉醉,才有了苍茫月下的江南采莲追忆,才有了苍茫月下的江南惦念,才有了苍茫月下的生命乡愁 。这苍茫的“满月的光”,是对世界和大地的爱的投射 。“(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作者爱这苍茫的“满月的光”,这爱随着月光投射在世界和大地上 。
“现实世界”虽是一个“不宁静”与宁静交织的让人身负责任感的世界,但终究是人的生命存在之所 。那“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那“迷迷糊糊地哼着民歌”,那“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那“轻轻地推门进去”,无不透出一种深情的爱意 。海德格尔说:“在世本质上就是操心 。”爱与责任感,是“操心”的内在表现形式 。人的伟大,正在于能领会这种生命形态的存在,从而获得生存觉醒并设计人生,所以决不是暂时的“逃避” 。这样看去,下文“荷塘”的沉醉、“采莲”的追忆则具有了“领会”的生命存在意义 。
“荷塘世界”: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叶子”,零星地的“白花”,如流水的“月光”,高高低低的“杨柳”,树上的“蝉声”,水里的“蛙声”,“我” 。自然界的一切,和“我”一样是拥有生命的存在 。它们的生命是如此的美好可爱,是因为它们生存在一片自由美好的境地,它们本身就是构成这片自由美好境地的一部分 。
“我”暂时忘我地沉醉在它们的世界——自然世界,看见了生命因自由、和谐而分外美好: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而“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些诗化的语言,就把自然之境升华为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理想之境 。
至于这些比喻大多是用“女性拟人格”,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共同构成了一幅整体的图像,作为整体图像,它就取消了构成元素任何一方的优先性 。对图像的理解,就是把握其象征性 。图像的象征意义就体现在图像的整体性中 。如写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一句,旨在表现那种不加装饰的清纯的生命之美,这种美才是生命应有的最美 。二是,从心理层面看,人的精神活动表现在求援中,其象征就是女性,因为女性特有的美和温柔更能给人的心灵以爱的慰藉 。作者用充满爱的眼睛和心灵,洞见了自然世界的生命之美,同时也获得了这种“爱的慰藉” 。然而,“我”并不能完全沉醉其间,所以说“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毕竟“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一个过客 。可是,这片自由美好的境地又是那样让人留恋 。于是,徘徊着就由“荷香月色”又“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
“采莲世界”:一个“荷塘世界”升华了的记忆里的世界,一个诗化了的人类世界和自然世界合而为一的世界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传达出“采莲”是江南人曾经的一种生活方式 。“采莲”的季节“热闹”,“风流”,因为采莲活动里的主人公是一群少男少女,主题是自由与爱 。作者选用《采莲赋》和《西洲曲》里的诗句再现了当时采莲活动的情境:“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人如莲子清纯,生命因自由与爱而分外美丽动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